拉美地区主义视角下的中拉整体合作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whol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A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overall cooperation, Latin American regional construc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 practice of Latin American regionalism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regional integration", "open regionalism" and "post-liberal regionalism", accompanied by import 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 Flexibl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differentiation, overlapping trend. Overall cooperation means that the Latin American regional proc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China-Latin America relations have intersected, but the overall cooperation should be positioned as an organic part of China-Latin America's "all-round cooperation"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its pat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ll-round cooperation. Its success or failure depends on the coordinated and unified pace of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but does not prevent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China-Latin America's overall cooperation will explore the way forward in Latin America's pursuit of autonomy and development,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external conditions, but a complex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country-specific differences.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normal and the different logic of system and regionalism will also restrict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overall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基金】:中国—东盟研究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CW201415)
【分类号】:D822.3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协峰;“新地区主义”研究—不同视角的评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1期
2 耿协峰;亚太新地区主义的未来发展模式[J];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05期
3 肖欢容;新地区主义的特点与成因[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4 罗建波;非洲地区主义及其发展探析[J];国际论坛;2004年03期
5 卢光盛;质疑“新地区主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蔡养泉;论东亚旧、新地区主义的形成及其比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裴大刚;;浅析东亚地区主义进程[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9期
8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源起、动因及未来走向[J];东南亚纵横;2012年05期
9 程晓勇;;地区主义的生成、进化与困境——基于欧洲与东亚的历史经验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赫特,索德伯姆,袁正清;地区主义崛起的理论阐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顾炜;;中国的地区主义研究(2001—2010)[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2 廖育人;;地区主义战略:中国的现实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朱宰佑 韩国庆熙大学中国语学课长;东亚地区主义离不开中国的领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吴心伯;美国—东亚关系的新走向[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曙光;中国地区主义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喻珍;冷战后地区主义视角下的海湾地区合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燕;新旧地区主义比较[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宋晓东;中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3 江娟;论东亚新地区主义[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舒天;论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D];国际关系学院;2016年
5 余梦妮;东北亚新地区主义的现状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6 张岩;日本东亚地区主义政策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7 张晔;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及中国的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海东;冷战后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及其前景[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9 王睿婷;东亚地区主义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郭忠宁;地区主义发展与地区性体系的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71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471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