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路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取得如此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这条道路科学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沿着这条道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随着对中国道路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把握中国道路的特征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论述,使学术界对中国道路的特征研究更为具体和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为学术界从整体上把握中国道路的基本特征指明了方向和方法。本文认为,中国道路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显著特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最鲜明特征是改革开放,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除绪论之外,本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绪论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缘由及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辨析中国道路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国内外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进程、现状及特点,第四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难点。第一章“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分三节。第一节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这一命题出发,归纳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形成的初步成果;第二节主要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出发,归纳中国道路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以及在迈向21世纪征程中书写的精彩篇章;第三节主要论述中国道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中国道路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分三节。第一节主要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的开创者以及道路性质决定者入手,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道路的领导核心;第二节主要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动员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入手,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了中国道路的组织动员优势;第三节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组织制度、新型政党制度以及富有成效的纠错机制入手,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制度优势。第三章“中国道路的最显著特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分三节。第一节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指出人民群众是中国道路的根本动力和依靠力量;第二节从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美好向往入手,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道路的奋斗目标;第三节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衡量标准出发,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道路的根本遵循。第四章“中国道路的最鲜明特征是改革开放”分四节。第一节从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渐进式改革方式入手,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的实践起点和强大动力;第二节从建立先进社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建立先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探索入手,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源头活水;第三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在理论创新上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入手,指出改革开放是理论创新的实践来源;第四节从中国道路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指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第五章“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分两节。第一节从全国人民对中国道路的拥护和支持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赞扬和支持入手,指出中国道路汇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第二节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制度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成就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入手,指出中国道路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厚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党的历史文献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相关思想,系统归纳总结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及取得的重要成果,深刻论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及改革开放是贯穿于中国道路的始终和各个领域的基本特征,最终得出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的科学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刚;;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J];求是;2016年12期
2 左停;;精准扶贫战略的多层面解读[J];国家治理;2015年36期
3 辛向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04期
4 施爱东;;“睡狮论”来龙去脉[J];人民论坛;2014年27期
5 姜英华;李亚;;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J];实事求是;2014年02期
6 吴原元;;略论美国华人学者视阈下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张明仓;李祖发;霍其成;;我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J];求是;2013年21期
8 包心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地位和本质特征[J];理论视野;2013年07期
9 孙肖远;;“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的理论诠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视角[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刘应杰;;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十个特征[J];人民论坛;2012年1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年
2 彭国华;杨学博;程恩富 ;辛向阳;;如何理解“中国模式”[N];人民日报;2010年
3 汪玉凯;;冷静看待中国模式[N];中国改革报;2010年
4 施雪华;;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N];学习时报;2009年
5 刘好光;;“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与中国现代化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
本文编号:
2636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636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