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国际减贫视域下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20-04-26 07:05
【摘要】:老挝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与中国的发展命运相接。老挝的贫困问题不仅会阻碍中老两国的进一步国家合作,也会影响到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为此,中国和老挝的减贫合作问题研究日益为学界关注,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从国际减贫理论视角入手,通过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剖析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从中提出深化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发展前景和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国际减贫理论及本文研究视域。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减贫理论,发端于启蒙时代,兴盛于20世纪50、60年代。相较于国外的相关研究,国内的减贫理论要晚一些,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社会的关注,国际减贫理论日益成为一个跨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庞大工程。本文针对中国和老挝的减贫合作实际,旨在从“发展极”、“制度贫困”和“文化贫困”三个视角展开研究。第二部分,旨在分析中国和老挝之间的减贫合作历史与现状。早在中国和老挝建交之际,两国就有了减贫领域的接触。从两国减贫合作的历史来看,大致可分为平稳接触期、低潮期、恢复成长期和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尽管新世纪以来,中国和老挝的减贫合作发展迅速,已形成双、多边等多元化的合作内容,但是,在“发展极”辐射、制度化推进以及文化互动等层面仍然存在着国家间减贫合作的障碍。之所以产生这些障碍,是因为随着国际减贫纵深复杂化和艰巨性的交织互联,以及域外势力的干扰,让双方减贫合作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仍需进一步完善。第三部分,探析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发展极”及其失准问题。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和老挝之间的减贫合作出现了“发展极”上的失准问题,诸如贸易、投资及援助的有限性,以及资本、技术及劳动力的不均衡性发展等问题。第四部分,关于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进程中的制度贫困问题。由于历史与现状的局限,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陷入制度衔接上的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为制度失力,如合作机制的非协调性和合作结构的非完整性等。第五部分,剖析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进程中的文化互动缺失问题。该问题凸显在文化失衡方面,诸如双方出现了价值理念的信任危机,以及减贫文化交流的反思等缺失,阻碍了两国进一步的友好交往。第六部分,探索深化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思路。面对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困境及其制约因素,应该至少做出如下几点举措来深化合作思路:第一,提升“发展极”质量。既要完善“发展极”的减贫功能,又要注重贫困群体能力的整体提升;第二,推动制度创新。不仅要加强机制构建和结构设计,也要注重协调性和完整性的发展;第三,加强文化塑造。在明确价值理念指引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动减贫文化交流。贫困问题是目前中国和老挝两国都亟待解决的重要发展难题。尽管在澜湄合作框架中,减贫合作不仅是优先发展项目之一,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高效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在夯实信任、注重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推进中国与老挝之间的减贫合作,仍是迫在眉睫。只有将两国的发展问题共同纳入到同一“命运共同体”之中,方能有利于两国全方位的合作前景,从而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822.333.4;C91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渊;;利益、文化与价值深层缠绕下浙江与港澳台青年关系建构策略:文化交流的视角[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2 穆迪罗;;国际文化交流研究的新突破——评孔远志的印尼文专著《中国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J];东南亚之窗;2006年01期

3 Xue xiaohong;;文化交流拉近重庆与世界的距离[J];重庆与世界;2019年01期

4 孟凡钰;;旅游与跨文化交流[J];农家参谋;2019年02期

5 甘振军;杜英;;安徽省对非洲文化交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6 刘萍;田乐;;凝聚信心深化思考 亚洲时尚联合再出发[J];纺织服装周刊;2017年22期

7 敬露阳;;跨文化交流应彰显自信与开放[J];人民论坛;2018年20期

8 刘媛媛;;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J];艺术研究;2018年03期

9 吴秉健;;面向核心素养培养跨文化交流素养的案例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09期

10 王旗;;由“狮”字成语说到东西方文化交流[J];语文教学之友;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日本举办《诞生!中国文明》中、日文化交流演出[A];中国演员(2010年第4期总第16期)[C];2010年

3 李北海;;关于加强中拉历史文化交流的几点想法——在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孝祺;洪捷;;拓展榕台文化交流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5 林被甸;;跨越太平洋: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杨勇;;鄂尔多斯历史上的文化交流[A];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6年论文集[C];2016年

7 杨奇友;;扩大文化交流 增强自身实力[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安山;;序言一 文化交流双向性的重要意义[A];中国非洲研究评论·非洲文学专辑(2016)总第六辑[C];2018年

9 叶朗;;在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华文明的普世价值[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程德;;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南日报驻金边记者 禹江宁;他们是中柬文化交流的“使者”[N];云南日报;2019年

2 单曹辉 王聪;杭州以美食之名 促文化交流互鉴[N];国际商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苏旭辉;深化中瑞文化交流 挖掘贸易潜力[N];中国贸易报;2019年

4 记者 杨小娟;加强文化交流 讲好西藏故事[N];西藏日报(汉);2019年

5 通讯员 谢忠平;我市开展特色文化交流获台胞点赞[N];新余日报;2019年

6 记者 陈思勤 通讯员 史伟宗;务实推进经贸文化交流合作[N];南方日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孟妮;中葡文化交流生机盎然[N];国际商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周东洋;中企担当一带一路文化交流[N];中国贸易报;2019年

9 翟朝辉;文化交流添彩中匈友好[N];经济日报;2019年

10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泰中友谊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加深”[N];人民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斌;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2 张春月;五脏概念的中西医比较与中医跨文化交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徐春毅;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4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阮青进(NGUYEN THANH TIEN);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研究(1991-2014)[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晓晓;从冷战结束到“9·11”事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9 余伟斌;中国以非外交政策的文化软实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马汇莹;一国两制下的大众传媒:互动、边界与开放[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Giorgia Testa;在意大利的中国移民:文化的和社会的融合[D];厦门大学;2017年

2 张宁;陕甘地区出土的汉唐马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

3 韩丽;中埃文化交流中的消极因素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4 Milica Bojovi(?);跨文化交流与适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5 杨丹;清代滇缅文化交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恩和图拉;中蒙“一带一路”与“草原之路”对接中的政府合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7 周哲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斯佛教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8 刘猛;国际减贫视域下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问题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

9 阮秋香(Nguyen Thu Huong);中越文化交流现状研究及发展建议[D];辽宁师范大学;2017年

10 夏媛;文学样本中的跨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41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641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d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