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05:00

  本文关键词: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经济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社会道德不断滑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念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人们普遍缺乏精神归属感。这些现象不利于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更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范畴的“仁”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世界与人生的思考和看法,而且对我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当然,其丰富的内涵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值得借鉴的地方。“仁”于小我来说,有着止恶扬善、修身养性的作用;“仁”于社会而言,有着安邦定国、实现国家富强的作用。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纵向的角度对孔子“仁”的思想渊源及其形成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剖析“仁”的构成、了解先秦典籍中“仁”的思想与孔子对先秦“仁”的思想的发展,探析了“仁”的思想渊源;通过研究孔子对传统鬼神与天命观的改造及对周公“德”“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确立“仁”的思想体系,把握了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同时,还以发展的眼光探究了孟子、董仲舒、朱熹、康有为等后继儒家学者们对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与丰富。又从横向的角度——“孝悌为仁之本”、“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杀身以成仁”、“为仁之方”六个方面具体而又全面地分析和阐述了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找出其中所蕴含的和谐意蕴,即和谐人格、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本文以“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为政以德”、“为仁之方”、“克己复礼”、“仁民爱物”为例,分析了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并将其融入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为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孔子 和谐社会 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2;D6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8-10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3
  • 1.3.1 研究思路13
  • 1.3.2 研究方法13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13-16
  • 2 孔子“仁”的思想渊源及其形成与发展16-28
  • 2.1 孔子“仁”的思想渊源16-19
  • 2.1.1“仁”的字源学意义16
  • 2.1.2 先秦典籍中“仁”的思想16-18
  • 2.1.3 孔子“仁”的思想的突破18-19
  • 2.2 孔子“仁”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19-22
  • 2.2.1 孔子对传统鬼神、天命观的改造19-20
  • 2.2.2 孔子对周公“德”、“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0-22
  • 2.2.3 孔子“仁”的思想体系的最终确立22
  • 2.3 儒学大师们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2-28
  • 2.3.1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3
  • 2.3.2 西汉董仲舒对孔子“仁”的思想的改造23-25
  • 2.3.3 宋明理学家对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拓展25-26
  • 2.3.4 近代学者们对孔子“仁”的思想的扬弃26-28
  • 3 孔子“仁”的思想及其中的和谐意蕴28-42
  • 3.1 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28-36
  • 3.1.1 孝悌为仁之本28-29
  • 3.1.2 仁者爱人29-30
  • 3.1.3 克己复礼为仁30-31
  • 3.1.4 为政以德31-33
  • 3.1.5 杀身以成仁33
  • 3.1.6 为仁之方33-36
  • 3.2 孔子“仁”的思想中的和谐意蕴36-42
  • 3.2.1 和谐人格的思想36-37
  • 3.2.2 和谐社会的思想37-39
  • 3.2.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39-42
  • 4 孔子“仁”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42-54
  • 4.1 孔子“仁”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价值42-45
  • 4.1.1“仁者爱人”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42-43
  • 4.1.2“忠恕之道”有利于促进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43
  • 4.1.3“为政以德”对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43-44
  • 4.1.4“为仁之方”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中人自身的和谐44
  • 4.1.5“克己复礼”有助于市场经济达到和谐状态44-45
  • 4.1.6“仁民爱物”、“天地万物一体”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整体和谐45
  • 4.2 孔子“仁”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45-54
  • 4.2.1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45-47
  • 4.2.2 构建和谐仁爱的环境47-49
  • 4.2.3 把“为政以德”融入和谐社会的构建中49-50
  • 4.2.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保证国家长治久安50-51
  • 4.2.5 注重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力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51-52
  • 4.2.6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52-54
  • 5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60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60-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怡翔;孔子思想宜用几分法[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吴十洲;孔子的战争观(论纲)[J];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04期

3 任荟;林建华;;论孔子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11期

4 郭瑞祥;孔子对鬼神的怀疑和否定[J];孔子研究;2001年04期

5 张慧彬;孔子的致富观及其现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1年12期

6 顾玉萍;浅谈孔子的创新思想[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7 冯浩菲;孔子“愚民”辨[J];文史哲;2003年03期

8 魏仕庆;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形象[J];船山学刊;2004年01期

9 黄晓军;老子与孔子“无为”思想比较[J];华夏文化;2004年02期

10 尹砥廷;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子形象的三维透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军;;试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江朝源;;由改造思想想到孔子[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开j;;略论孔子[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高鹏飞;;必也正名乎——试论孔子研究中的是与非[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5 陈增辉;;孔子的社会和谐理论及其现代生命力[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爱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议[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刘家贵;;孔子经济思想散论[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杨爱民;;试论孔子的主流文化建设思想[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孔庆福;;21世纪需要一位新孔子[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10 韩跃红;王惠玲;;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N];解放日报;2007年

2 俞晓群;孔子曰——中华文明全球化的一个标牌[N];辽宁日报;2007年

3 演讲人 杨朝明;真实的孔子[N];光明日报;2010年

4 刘悠扬;“孔子精神不是止疼片”[N];深圳商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蓓蓓;鲍鹏山:对孔子要怀着敬畏之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6 记者 宋合意;孔子文化周在巴黎拉开帷幕[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通讯员 韩开 晨刊记者 庞洪波;孔子文化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隆重开幕[N];济宁日报;2010年

8 曹静;孔子,浮沉于美国人的中国观[N];解放日报;2012年

9 ;四问:当今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2年

10 吴晓;重读孔子[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圣;孔子民族观与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D];西北大学;2002年

3 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军政;从“义以建利”到“志于道”[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5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邢千里;中国历代孔子图像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洪晓丽;仁:作为道德本体的构成[D];复旦大学;2008年

9 黄梓根;孔老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娜;孔子“孝”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黄峰;论孔子“道”的思想及其终极关怀意义[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高丽波;孔子立志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孔令华;孔子“严事”人物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士银;孔子人格述论[D];兰州大学;2013年

6 马媛媛;孔子生死观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7 李琼;孔子的生死观[D];湘潭大学;2012年

8 田园;孔子进退观及其践行[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9 高明文;试析茶山学视角下的孔子天命思想[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卢彦晓;孔子“义”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78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2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