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初中生校园欺负参与者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23:09
【摘要】:欺负是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具有伤害性、重复发生性和力量不均衡性三种属性,对在校儿童身心健康危害严重。初中阶段是校园欺负的高发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初中生校园欺负行为的实证调查,探究欺负参与者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教养背景间的关系,就预防、消除欺负行为,指导学校和家庭在培养孩子品性、素质,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采用初中生校园欺负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s-EMBU-C),对河南省长葛市某中学420名初中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76份,其中男生197人,女生179人,初一学生135人,初二学生124人,初三学生117人,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被调研的初中校园里,卷入欺负行为的学生占比19.15%,其中经常欺负别人的学生占比7.18%,经常被人欺负的学生占比11.97%;欺负行为的类型以心理和人际关系伤害性欺负、生理伤害性欺负为主;欺负行为倾向于针对初中生的身高、体重、长相和体味等;他人受到欺负时,初中生持感到同情态度或者同情并且想帮助态度的较多,家长对于欺负行为的阻止情况高于老师。欺负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同学更容易成为欺负者。(2)在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上,被调查群体的父母多采用情感温暖方式养育孩子。父母对男生更多采取拒绝等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对女生更多采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欺负者的确认率与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呈现显著正相关;被欺负者的确认率与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呈现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情感温暖呈现显著负相关。初中生欺负、被欺负发生概率与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的回归模型拟合均较良好,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子女欺负、被欺负的发生概率具有一定预测性。(3)初中生家庭教养背景是教养方式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家庭教养背景上,欺负者在父母亲职业方面均呈现显著差异,父母亲职业为个体户(含无职业者)或工人的初中生更容易欺负他人;欺负者在父母亲文化程度方面呈现显著差异性,欺负者的父母亲文化程度主要表现为初中和小学及以下。欺负参与者的家庭教育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欺负者的家庭教育问题相比被欺负者更为严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69.5
【图文】:

欺负行为,性别差异,初中生,女生


对初中生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与性别间的关系分别进行独立性 x2检验,结果如下所示:图1 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由图 1 可知,初中生欺负者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χ2=6.26,df=1,p=0.012<0.05)。图2 被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初中生,女生,男生


被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

欺负行为,初中生,初二学生,年级差异


对初中生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与年级间的关系分别进行独立性 x2检验,结果如下所示:图3 欺负行为的年级差异由图 3 可知,初中生欺负者中,不同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初二学生>初一学生>初三学生,但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χ2=2,df=2,p= 0.37>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昭;赵红霞;;中学生欺负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6期

2 刘丽琼;朱海研;熊晓;王雷萍;刘丽淑;闫岩;叶阳阳;;初中生欺负行为及其与自尊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07期

3 刘小群;杨新华;周丽华;王立军;苏林雁;;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4 史高岩;李仁军;张燕;张冬冬;刘金同;;校园欺负行为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5 蒋奖;鲁峥嵘;蒋傼菁;许燕;;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6 赵祥丽;贾林祥;;童年中期关系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与冷认知理论[J];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05期

7 王中杰,刘华山;校园欺负中的欺负/受欺负者和旁观者群体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1期

8 赵莉,雷雳;关于校内欺负行为中受欺负者研究的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9 谷传华,张文新;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年01期

10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雪锦;校园欺凌现象调查及对策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2 杨卫敏;中学生受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华;个体特征与学校因素对中学生受欺负行为影响的多层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妍;小学生欺负行为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王倩;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归因量表的编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小玲;卷入欺负行为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及其移情能力[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文娟;初中生在欺负情境中的参与者角色与同伴地位[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马晓丽;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调查与相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令;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98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798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4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