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生成及应对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17:40
当今世界,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项领域之中,并潜移默化地对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大众传媒逐渐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途径,且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公共突发事件、社会问题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发布,都会在第一时间经由网络迅速、大面积的传播。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情应运而生。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了以《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时代指引》为题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对如何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网络已成为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具。如何利用好这一工具,充分发挥其作用,就需要理清网络舆情自身特点、演化过程以及传播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制定针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保障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和政权的安全。本文以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的梳理,为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定义,阐述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与类型。运用计算机思维,通过计算机算法流程图对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传播过程进行建模,进而对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提出具体的路径选择。
【学位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69
【部分图文】:
图 3-3:传统主流媒体单线性传播模型3.2.2 网络舆情多线性双向传播模型网络舆情的传播与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不同在于信息传播主体的差异与信息传播途径的差别。网络舆情的传播不仅有传统的媒体机构、政府机关,还有新型的大众传媒机构,这个大众传媒机构包括互联网媒体、自媒体、公众账号以及网民个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增加,使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选择项大大降低。以往的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媒体与政府的协商选择性的对舆情事件进行报道,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的大众传媒可以越过同传统媒体、政府的协商或授权,直接将网络舆情事件信息公布于众。这种传播方式使网络舆情事件,乃至由此带来的其他相关事件变得更加透明,但同时增加了网络舆情的不可控性。
络传播的迅速狭义上指信息的传递速度,信息跨区域的传播可以在瞬间完成。网络传播的迅速广义上还包括信息的采集与发布的速度,传统媒体的信息在采集后需要再加工,而在网络时代,手机随手拍的一张照片都能够作为发布信息。同时,网络舆情的信息及时互动性,使信息发布主体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联系相互影响,形成意见群体。网络舆情的传播催生意见群体,意见群体又反作用于网络舆情的传播。结合传统媒体传播机制与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用计算机逻辑图绘制网络舆情多线性双向传播模型如(图 3-4):
无论哪种观点最终取得胜利,受到了阻碍,影响了整个网络舆情的发传播二维图绘制如(图 4-1)意见领袖弱 4-2)意见领袖相反观点对网络舆情传播观点对网络舆情传播影响中,我们将已情观点用绿色代替,当其他网民如 B 单区域会有所减弱。在(图 4-2)意见领将相反观点用红色代替,当单位 B 点接有观点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越是靠近其原有观点变得越淡。
【学位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69
【部分图文】:
图 3-3:传统主流媒体单线性传播模型3.2.2 网络舆情多线性双向传播模型网络舆情的传播与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不同在于信息传播主体的差异与信息传播途径的差别。网络舆情的传播不仅有传统的媒体机构、政府机关,还有新型的大众传媒机构,这个大众传媒机构包括互联网媒体、自媒体、公众账号以及网民个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增加,使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选择项大大降低。以往的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媒体与政府的协商选择性的对舆情事件进行报道,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的大众传媒可以越过同传统媒体、政府的协商或授权,直接将网络舆情事件信息公布于众。这种传播方式使网络舆情事件,乃至由此带来的其他相关事件变得更加透明,但同时增加了网络舆情的不可控性。
络传播的迅速狭义上指信息的传递速度,信息跨区域的传播可以在瞬间完成。网络传播的迅速广义上还包括信息的采集与发布的速度,传统媒体的信息在采集后需要再加工,而在网络时代,手机随手拍的一张照片都能够作为发布信息。同时,网络舆情的信息及时互动性,使信息发布主体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联系相互影响,形成意见群体。网络舆情的传播催生意见群体,意见群体又反作用于网络舆情的传播。结合传统媒体传播机制与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用计算机逻辑图绘制网络舆情多线性双向传播模型如(图 3-4):
无论哪种观点最终取得胜利,受到了阻碍,影响了整个网络舆情的发传播二维图绘制如(图 4-1)意见领袖弱 4-2)意见领袖相反观点对网络舆情传播观点对网络舆情传播影响中,我们将已情观点用绿色代替,当其他网民如 B 单区域会有所减弱。在(图 4-2)意见领将相反观点用红色代替,当单位 B 点接有观点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越是靠近其原有观点变得越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连铁;郑雪芳;周姣;;秦皇岛网络舆情监测研究[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2807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0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