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动员视域下的国民政府抗战纪念仪式研究(1938-1949)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霞;;政治仪式的符号学解读——以阅兵式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2 王海洲;;政治空间转换中的仪式实践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3 郭辉;;操演的政治:现代国家仪式与民初政治合法性建构[J];安徽史学;2013年01期
4 王海洲;;政治仪式外部环境的分层解析:文化、政制与事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5 李路曲;;政治仪式功能的变迁[J];新视野;2012年06期
6 王海洲;;政治仪式中的权力再生产:政治记忆的双重刻写[J];江海学刊;2012年04期
7 杨小明;;政治动员的功能新探[J];浙江学刊;2012年01期
8 王海洲;;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9 王海洲;;政治仪式中的权力结构及其动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10 王海洲;;论政治仪式变革中的政治传统——站在保守与激进之间的审查官[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汪健康;何选明;肖富忠;;依托政治动员机制 做好媒体动员准备[N];中国国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辉;民国国家仪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廖小东;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D];复旦大学;2008年
3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江龙;国家认同的建构:政治仪式视角下的9·3纪念阅兵[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子愿;新中国的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实现(1949-1956)[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朱润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4 冯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七七纪念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张瑞娜;合法性构建过程中的主流媒体与政治动员[D];南京大学;2012年
6 郝小玮;抗战时期后方的献金运动[D];西南大学;2012年
7 武慧;山东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中的民众政治动员研究(1937-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杨;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1949-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宇;中国革命中的情感动员[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19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19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