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时尚追求背景下的“文化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14:5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各领域交往方式通过网络变得愈加便捷,逐渐衍生出的网络新文化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与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新时期的青少年们,他们形成的特有青年文化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网络克服了人际沟通交往的空间障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愈加频繁,令当代青少年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前人大相径庭,青少年借助网络平台自由分享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在受着新媒体传播信息加工深度的影响。因此,当代青少年也比以往任何时期下的同龄人们有着更加平等开放的心态,了解并接纳着世界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转变动摇了新时代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及道德价值观的选择,出现文化身份模糊认知甚至造成“文化失语”等现象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教育者们对青少年文化认同危机的深思。本文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互联网对青少年行为、心理及认知三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和青春期独特心理状况的发展特点以及他们对社会化认知方面的理解等。第二部分主要概述了网络多元化背景下青少年流行文化认同、少数民族认同和华裔青年的国家认同三维度及全球化时代浪潮中青少年文化认同身份构建所面临的挑战,从网络角色的转换、传统文化漠视、价值观扭曲等方面体现了当代社会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危机,第三部分则从个人、社会、家庭及同辈群体四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青少年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则论述构建青少年文化身份认同的发展路径,提出加强传统认知及思想教育,拓展文化活动平台,唤醒青年一代的民族情感共鸣,构建共有精神文化家园等有效手段提升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感。青少年文化身份认同构建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影响,文化认同的价值在于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引领新一代青少年寻找到文化归属感同时确认自我认同身份,从而端正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肩负起传承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位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69.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依据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1.1.2 国内研究综述
        1.1.3 国外研究综述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问题及方法
        1.2.3 本文所解决的问题
2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行为、认知及心理表现
    2.1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行为表现
        2.1.1 网游成瘾现象普遍
        2.1.2 消费主义下的网购
        2.1.3 社交网络互动频繁
        2.1.4 偶像崇拜现象狂热
        2.1.5 网络流行语新特点
    2.2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心理表现
        2.2.1 兴趣爱好广泛
        2.2.2 情感发展矛盾
        2.2.3 智力发展显著
        2.2.4 自我意识增强
    2.3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认知表现
        2.3.1 全球意识
        2.3.2 民主意识
        2.3.3 平等意识
        2.3.4 审美意识
        2.3.5 道德意识
3 网络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文化认同表现及危机
    3.1 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文化认同表现
        3.1.1 青年网络主流文化认同
        3.1.2 华裔青年文化身份认同
        3.1.3 少数民族青年身份认同
    3.2 青少年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3.2.1 民族意识弱化
        3.2.2 网络角色混乱
        3.2.3 传统文化漠视
        3.2.4 价值观扭曲
    3.3 影响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因素
        3.3.1 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3.3.2 社会环境复杂
        3.3.3 同辈群体影响
        3.3.4 家庭教养模式
4 青少年文化身份认同的构建
    4.1 加强传统文化认知
    4.2 拓展文化活动平台
    4.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4.4 唤起中华民族情感共鸣
    4.5 构建共有精神文化家园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赵颖;张明;;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的文化公民身份与认同建构[J];求实;2014年10期

2 孙海亮;;浅析虚拟生存与青少年人格塑造[J];商业经济;2008年18期

3 李其荣;;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8年05期

4 余秋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仍少之又少[J];对外大传播;2006年12期

5 蔡璐;;从自我同一性视角探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J];社会工作;2006年10期

6 赵汀阳;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J];哲学研究;200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凯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2 景星维;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认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杜兰晓;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钟星星;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5 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韦诗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7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本文编号:2826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26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3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