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苏西洛政府时期印度尼西亚对华公共外交研究(2004-2014)

发布时间:2020-10-20 03:12
   基于在中国生活并从事外交方面工作的自身经历,本人意识到公共外交不仅是教育和改变外国民众认知的一个工具而且对本国人而言也有同样作用。在两国关系中,至今仍然有许多印尼人将中国视为意识形态上的威胁的这种误解。相较来说,除了1998年的五月黑色暴动外,很多中国人也不够了解印度尼西亚。甚至由于翻译的原因,一些中国人混淆了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因此,本人试图通过此研究拓宽和加深印尼-中关系中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的理解。本文回顾了人文交流,文化和教育交流作为公共外交手段怎样有助于构筑信任和相互理解,并对两国外交关系加强产生重大影响的。有鉴于此,本人选择了2004年到2014年期间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政府对中国的公共外交作为案列进行分析。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框架,通过文献查找来进行研究,提供实质性的论据回答研究问题:为何印尼在苏西洛政府期间采用公共外交来加强印尼-中关系。理论方面,我采纳了众多学者和从业者的公共外交的概念。公共外交是大国的核心工具之一,它不仅被一个国家用来影响外国公众的态度和意见,而且也用来影响本国的公众来促进国家利益。第二章回顾两国关系的历史,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从苏加诺时代到后苏哈托时代的印尼-中国关系,这期间印中关系跌宕起伏。第一部分有三个小标题,分别为苏加诺时代的印中关系,苏哈托时代印中关系以及后苏哈托时代印中关系。本章第二部分是对印中关系历史影响的分析。这部分探讨了历史怎样影响了印尼-中关系,将印尼-中关系的历史背景放入本文,因为这是影响苏西洛决定采取公共外交这种方式来加强印中关系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章旨在向读者说明在印尼对华外交政策中采取公共外交的必要性。第三章探讨了苏西洛对华公共外交,讨论了苏西洛加强印中关系的政策和倡议,呈现公共外交发展历程。本章分为两个部分,即苏西洛对华政策变化和苏西洛对华公共外交举措。本章阐述了苏西洛对华公共外交举措中的内容,包括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动。本章介绍了印度尼西亚的公共外交项目以及印度尼西亚如何与中国合作培育印尼公众。对印度尼西亚来说,公共外交不仅要教育外国公众,也要教育国内人民。此外,印尼与中国关系深化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成就,也给双边人文交流和社会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机会。第四章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如何不得不根据不断变化的区域动态来调整其外交政策,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历史遗产以及国内外因素是苏西洛在2004-2014年期间,作为印尼总统作出采用公共外交来强化印中关系的决定的关键性因素。本章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公共外交,从理论到实践,历史遗产,国内外因素。结论部分认为,印度尼西亚政府和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需要非国家行为体的支持。因而,苏西洛采用公共外交这种软权力的方式,来创造有利于追求国家利益的环境。此外,公共外交的成果无法在短期内直接显现。但是,它在国家的能力范围以内,易于采用和管理。对于长期关系来说很有价值。本文的研究将成为印中关系的公共外交问题的有益补充。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834.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1.3. RESEARCH QUESTION
    1.4. HYPOTHESIS
    1.5. LITERATURE READING
    1.6. THEORETICAL FRAMEWORK
    1.7. STRUCTURE OF THESIS
    1.8. METHODOLOGY
CHAPTER 2 HISTORY OF SINO-INDONESIA RELATIONS
    2.1. HISTORY OF SINO-INDONESIA RELATIONS FROM SOEKARNO TO POST SOEHARO'S ERA
        2.1.1. Indonesia-China relations during Soekarno's era
        2.1.2.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New Order Era
        2.1.3. Sino-Indonesia's relations post New Order era
    2.2.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S IN CHINA-INDONESIA RELATIONS
CHAPTER 3 INDONESIAN PUBLIC DIPLOMACY TOWARDS CHINA DURING SUSILO BAMBANG YUDHOYONO'S ADMINISTRATION
    3.1. SBY'S POLICY CHANGE ON CHINA
    3.2. SBY'S PUBLIC DIPLOMACY INITIATIVES TOWARDS CHINA
        3.2.1. People to People Contact
        3.2.2. Socio-Cultural Exchange
CHAPTER 4 EXAMINING INDONESIA PUBLIC DIPLOMACY TOWARDS CHINA UNDER SBY'S ADMINISTRATION
    4.1. PUBLIC DIPLOMAC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4.2. HISTORICAL LEGACY
        4.2.1. People to people contact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4.2.2. Similarity in Socio-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4.3. DOMESTIC FACTORS
    4.4. EXTERNAL FACTORS (CHINA'S RISE)
CHAPTER 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梅;;中国侨务公共外交:问题与展望[J];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11期

2 胡宝平;;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促进文化企业走出去——以百家湖国际文投集团为例[J];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04期

3 白续辉;陈惠珍;;在线环境公共外交的发展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03期

4 邢伟;;中国高校开展公共外交的途径与建议[J];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04期

5 王莉丽;;“多元公共外交”理论框架的建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02期

6 汲立立;;美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02期

7 ;察哈尔学会在上海举办新时代公共外交研讨会[J];公关世界;2018年05期

8 ;广东公共外交协会举办2018春茗招待会[J];公关世界;2018年05期

9 罗豪;谢梓飞;;日本对华新媒体公共外交——以日本驻华使馆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国际研究参考;2018年04期

10 李文红;于芳;;中国对德国公共外交成效、问题与建议[J];黑河学刊;201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中意;国际化视野中的城市公共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2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3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田丽;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5 汲立立;战后英国文化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6 白若萌;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外交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7 皮凡倩;公共外交视阈下大型体育赛事对国家软实力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母耕源;外交沟通理论与实践初探[D];外交学院;2010年

9 曾琳智;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岳文典;公共外交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瀚;俄罗斯“中国年”公共外交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2 朱凌燕;德国政治基金会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3 黄格才;新媒体环境下日韩对华传播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年

4 Yovanka Yoan Siahainenia;苏西洛政府时期印度尼西亚对华公共外交研究(2004-2014)[D];吉林大学;2018年

5 孟祥龙;冷战后日本公共外交的拓展[D];吉林大学;2018年

6 Khine Su Ye Zaw;国会议员在促进缅甸公共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D];吉林大学;2018年

7 黄琦;“人民之间交往项目”与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56-1974)[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8 路佳宁;上海与欧洲友好城市交往的公共外交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9 叶晴雯;公共外交领域口译活动的修辞视角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10 石岩;中国公共外交效果评估框架研究[D];外交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848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48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4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