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互联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7 19:3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强大工具。作为一个开放式互动平台,互联网正促使人们的交流与思维方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于互联网自身特性的缘故,互联网在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网络传播面临全新的挑战。深入研究互联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影响并进行原因与对策分析,以期能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时代性课题,具有鲜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整理、案例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试图深入地分析互联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影响。首先,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互联网作为除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媒以外的“第四媒体”,对于人们思想和理论层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成为研究的宏大背景。其次,“互联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分属于不同领域,但是现实生活中“互联网”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构成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二者间的联系密切,互联网所具有的功能正是二者产生联系的中介。再次,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互联网不会自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服务,不仅如此,互联网本身的功能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构成了新的挑战,包括面临互联网传播环境管理部分失控的窘境、海量网络信息降低了大众的理论关注度等。最后,互联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所形成的挑战的原因是复杂的,尤其是相关立法相对滞后且操作性不强、网络监管技术手段成熟度不够。为此,为了发挥网络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势,需要从制定相应的基本应对原则和具体措施加以解决。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D61;G20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互联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基本理论概述
    2.1 互联网理论
        2.1.1 互联网的内涵
        2.1.2 国际竞争理念下的互联网起源与发展
        2.1.3 理论传播中的互联网功能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内涵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理论性内在要求
        2.2.3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理论性构想
第三章 互联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影响
    3.1 互联网会带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新契机
        3.1.1 互联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的新载体
        3.1.2 互联网能够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的效率
        3.1.3 互联网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交流的新平台
    3.2 互联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更意味着新挑战
        3.2.1 面临互联网传播环境管理部分失控的窘境
        3.2.2 海量网络信息降低了大众的理论关注度和吸收程度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网络传播形式单一和薄弱
第四章 互联网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原因
    4.1 互联网监管不力
        4.1.1 互联网监管水平不高
        4.1.2 互联网监管体制欠佳
        4.1.3 互联网监管队伍薄弱
        4.1.4 互联网监管理念滞后
    4.2 互联网“再现”大量社会问题的负作用
        4.2.1 社会现象的互联网“错误再现”混淆了人们的是非感
        4.2.2 社会问题的互联网“真实再现”的不良示范效应
        4.2.3 社会问题的互联网“虚假再现”的特定效应
    4.3 互联网使用者过度自由互动产生的精神安全风险
        4.3.1 部分互联网使用者精神状态存在隐忧
        4.3.2 部分互联网恶意使用者是精神安全风险的制造者
        4.3.3 大量互联网随波逐流使用者是精神安全的“隐形杀手”
第五章 用互联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对策
    5.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网络传播的基本原则
        5.1.1 开放性与自律性相统一
        5.1.2 多元性与包容性相协调
        5.1.3 安全性与主动性相结合
    5.2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互联网传播主体作用
        5.2.1 提高和壮大互联网传播的理论宣传队伍
        5.2.2 提高和发挥互联网传播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水平
        5.2.3 增强和发挥互联网传播主体的传播技术
    5.3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互联网传播方式
        5.3.1 传播内容需以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
        5.3.2 宣传语言需多元化、新型化与大众化
        5.3.3 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的网络新风尚
    5.4 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途径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4.1 加大宣传力度并高度重视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宣传网站
        5.4.2 拓宽宣传范围并重点加强落后及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
        5.4.3 提高宣传效率并注重加强大型网站与新型媒体的有效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与联系方式
承诺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孙力;;互联网治理国际比较与监管政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年10期

2 郑爱龙;;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伦理学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3期

3 鲍计国;;论网络传媒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4 汤志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04期

5 孙彤;谭宇;;网络主体的个人品德建设探究[J];前沿;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本文编号:2874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74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6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