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空间微更新的赋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25 10:48
近年来,由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存量更新逐步取代增量开发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新常态”。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大拆大建的改造形式因缺乏公众参与、忽视空间正义及破坏社会关系网络等原因而广受质疑和诟病。针对上述问题,由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在政策文件层面有所回应,“公众参与”、“有机更新”等字眼被反复提及。在实践操作层面则出现了如下变化:更新领域由城市聚焦至社区,更新主体由一元扩展到多元,更新方式由大拆大建转变为微小改造……可见,更新的着眼点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还关注到了社会生活,“藉由物质空间微更新推动社会空间重构”这一设想贯穿政策制定到执行的始终。但是,显然“物质空间改造”与“社会关系重构”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由前者到后者的推导隐含着复杂的过程与结构问题。例如,物质空间微更新是如何作用于社会关系重构的?空间正义是基于怎样的运作机制得以实现的?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社区空间微更新的实践过程与结构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来回应上述追问。论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城市更新政策演进的主线脉络,并从价值取向与权力关系两个层面对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空间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紧接着,第二部分将对“社...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1:社区微更新实践“双向赋权”的分析框架
图1-1:价格调节机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使用情况示意图611-1 所示,以城市中心为原点,单位土地使用价格递减,城商业到居住再到工业的分野。中心城区功能置换便是践行将城市中心地段的原住民悉数迁出,破败的城市意象被全常是商业性质场所(如:大型购物广场、商业街等)。尽于居住条件改善,但该行为本质上遵循着“效率优先”的的驱动力量是政府与资本结成的城市增长联盟。再开发过程中,权力与资本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二者从中谋利。具体而言,中国地方政府既有促进地方经济增求自身利益(如政治业绩)最大化的追求。它们拥有对行源(如:城市规划、土地出让等)的特权,与城市中诸多商)结成了不同类型的利益同盟,形成了复杂而有力的“
即由更新所带来的居住条件改善、拆迁补偿款项等红利。随着时间推移,处于不对等空间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居民对于城市更新的认知发生了转变。总体变化趋势是:(如图1-2所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居民获得感日益下降,而剥夺感则逐渐上升,尤其是到达临界点之后上述趋势就更加显著。尽管这一趋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与长期以来空间资源分配中话语权不对等、利益分配不均有直接关联。图 1-2:更新过程中居民剥夺感与获得感对比示意图现如今,城市更新领域累积了大量不满情绪,已然成为社会冲突的“多发地带”。随着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面的隐性危机逐渐进入了显性化阶段68,城市更新应转向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方式,即城市更新所涉及的多元主体之间享有更为公正的权利和利益分配。面对日益高涨的“空间正义”呼声,政府开始对以往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进行反思,并积极寻求城市空间非正义的修复路径以达成利益相关主体间的“空间和解”69。二、空间中的权力不对等关系无论何种尺度的更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增能居民:社区参与的主体性逻辑与行动路径[J]. 袁方成. 行政论坛. 2019(01)
[2]我国城市更新中的用益物权确权问题研究[J]. 耿卓,于凤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1)
[3]走向“回应-赋权”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地方政府的角色演进[J]. 汪锦军,李悟. 浙江社会科学. 2018(11)
[4]被展示的文化:关于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中特色塑造策略的思考[J]. 周延伟. 装饰. 2018(11)
[5]城市更新的文化导向:理论内涵、实践模式及其经验启示[J]. 黄晴,王佃利. 城市发展研究. 2018(10)
[6]空间生产核心论题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周婕,邹游. 城市问题. 2018(09)
[7]城市规划变更的合法性与科学性研究——从城市规划的公信力形塑入手[J]. 赵哲. 河北法学. 2018(10)
[8]社区公共空间营造:街道更新中的多元参与及互动——以上海市福山路跑道花园项目为例[J]. 王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9]街面空间的权力脱嵌与治理重构——以上海市郊区F镇为例[J]. 叶敏,吕亚奇,王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8(03)
[10]国外城市社区权力研究的理论考察[J]. 朱喜群. 国外社会科学. 2018(02)
本文编号:2999098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1:社区微更新实践“双向赋权”的分析框架
图1-1:价格调节机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使用情况示意图611-1 所示,以城市中心为原点,单位土地使用价格递减,城商业到居住再到工业的分野。中心城区功能置换便是践行将城市中心地段的原住民悉数迁出,破败的城市意象被全常是商业性质场所(如:大型购物广场、商业街等)。尽于居住条件改善,但该行为本质上遵循着“效率优先”的的驱动力量是政府与资本结成的城市增长联盟。再开发过程中,权力与资本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二者从中谋利。具体而言,中国地方政府既有促进地方经济增求自身利益(如政治业绩)最大化的追求。它们拥有对行源(如:城市规划、土地出让等)的特权,与城市中诸多商)结成了不同类型的利益同盟,形成了复杂而有力的“
即由更新所带来的居住条件改善、拆迁补偿款项等红利。随着时间推移,处于不对等空间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居民对于城市更新的认知发生了转变。总体变化趋势是:(如图1-2所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居民获得感日益下降,而剥夺感则逐渐上升,尤其是到达临界点之后上述趋势就更加显著。尽管这一趋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与长期以来空间资源分配中话语权不对等、利益分配不均有直接关联。图 1-2:更新过程中居民剥夺感与获得感对比示意图现如今,城市更新领域累积了大量不满情绪,已然成为社会冲突的“多发地带”。随着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面的隐性危机逐渐进入了显性化阶段68,城市更新应转向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方式,即城市更新所涉及的多元主体之间享有更为公正的权利和利益分配。面对日益高涨的“空间正义”呼声,政府开始对以往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进行反思,并积极寻求城市空间非正义的修复路径以达成利益相关主体间的“空间和解”69。二、空间中的权力不对等关系无论何种尺度的更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增能居民:社区参与的主体性逻辑与行动路径[J]. 袁方成. 行政论坛. 2019(01)
[2]我国城市更新中的用益物权确权问题研究[J]. 耿卓,于凤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1)
[3]走向“回应-赋权”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地方政府的角色演进[J]. 汪锦军,李悟. 浙江社会科学. 2018(11)
[4]被展示的文化:关于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中特色塑造策略的思考[J]. 周延伟. 装饰. 2018(11)
[5]城市更新的文化导向:理论内涵、实践模式及其经验启示[J]. 黄晴,王佃利. 城市发展研究. 2018(10)
[6]空间生产核心论题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周婕,邹游. 城市问题. 2018(09)
[7]城市规划变更的合法性与科学性研究——从城市规划的公信力形塑入手[J]. 赵哲. 河北法学. 2018(10)
[8]社区公共空间营造:街道更新中的多元参与及互动——以上海市福山路跑道花园项目为例[J]. 王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9]街面空间的权力脱嵌与治理重构——以上海市郊区F镇为例[J]. 叶敏,吕亚奇,王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8(03)
[10]国外城市社区权力研究的理论考察[J]. 朱喜群. 国外社会科学. 2018(02)
本文编号:2999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99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