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贡献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1-02-08 19:47
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来看,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取代者,必然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完全发挥之后才会出现,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了共存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现代化也有了新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全球大肆发展之际,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却在落后国家开始实践,这有其必然性。认清这种必然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吹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种种弊端愈发明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时刻则会愈早到来。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除却意识形态的差别之外,此前诸多的差别特征逐渐消除,或者说对原有区分特征的定义被试错,二者之间的区分特征被重新定义。世界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性也在这种不断试错、重新界定区分特征时逐渐被人们认知。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实践基础和共同特点:即土地公有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则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随着世...
【文章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2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前提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
(二)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多样性实践及其历史必然性
(一) 苏联现代化模式影响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二) 苏东剧变后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多样性现代化实践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坚持:土地公有制
(一) 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的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及特点
(二) 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的土地制度比较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土地公有制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公有制共性
(二)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土地状况与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变革历程
一、中国土地问题的历史背景特殊性
(一) 农民对土地的特殊情感
(二) 封建社会对土地制度的创新:永佃制和押租制
(三) 国民党统治时期偏向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
(四) 近代中国土地问题的复杂状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制度的探索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三)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四)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制度探索实践的历史功绩
(一) 改造了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
(二) 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三) 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积累了实践经验并创造了必要条件
(四)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贡献
一、土地政策的延续——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二、从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向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一) 土地使用权的初步集体所有:农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
(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并行: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三) 人民公社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
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历史贡献
(一)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团结一切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推进了全国土改工作的快速实施
(三) 以合作社、人民公社为生产形式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保障了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四) 以合作社、人民公社为生产形式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五)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形成过程中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改造
(六)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丰富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形式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对“三权分置”的实践探索
一、“两权分离”: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家庭承包责任制
(一) 从集体生产到包干到户: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人民公社的结束
(二) 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变迁
二、“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新变化
(一) 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产生变化的背景
(二)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弱化与土地流转
(三) 对“三权分置”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成就
(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农民工的稳定性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现代经济的基础稳定作用
(三)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现代化发展的社会稳定作用
第五章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现代化的逻辑起源
一、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意义
(一)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二) 为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出了一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现代化模式
(三)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实践检验的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化发展经验
(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重要意义
(五) 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为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追溯:资本主义现代化
(一) 土地私有制对土地公有制的影响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标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标准的延续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一) 现代化产生的现实前提
(二) 土地性质的转变
(三) 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异化
(四) 社会生产关系变革与资产阶级革命
(五)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
四、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一) 土地关系的变革
(二) 生产力的发展
(三)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生与生产关系的转变
(四) 超越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六章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球扩展及其劣根性
一、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演变
(一) 以土地私有和全球剥削为特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源起:英国
(二) 以消灭农村和城市化为特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第二阶段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球扩展
(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与其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 资本主义现代化标准的全球化
三、资本主义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一)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自我修正与完善
(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与优势地位
(三) 各国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与现代化道路的多元化
四、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及其劣根性
(一) 两极对立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与隐蔽剥削
(二) 和平与发展主题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对称发展与国际霸权
(三) 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科技、资本主导与全面危机
第七章 主权国家多元化现代化模式和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优越性
一、各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 苏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二) 以中国为代表的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实践
二、其他形式的现代化模式
(一) 以土地私有和国有为基础的政教合一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二) 君主专制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三、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优越性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经济优越性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非经济优越性
第八章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中国特色上的基础地位和发展前景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优越性上的基础地位表现
(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作用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社会主义经济腾飞的基础作用
(三)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稳定作用
(四) 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地位
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诸多中国特色的基础
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的动摇和面临的挑战
(一) 农业生产的衰落
(二) 农村土地价值的不匹配
(三) 农村的逐渐荒芜
(四) 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有实现方式的逐步解体
(五)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共同富裕和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的压力
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发展前景
(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的动摇不是其制度自身的原因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
(三)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提供变革契机
(四)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略:乡村振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中的潜在风险及对策[J]. 张衔,吴先强.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1)
[2]古巴国家新领导人迪亚斯-卡内尔主席的历史使命[J]. 徐世澄. 当代世界. 2018(06)
[3]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人工智能创新[J]. 吕文晶,陈劲,刘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3)
[4]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 刘晓雪.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03)
[5]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尝试:国有农场的变迁[J]. 朱玲. 经济学动态. 2018(02)
[6]民主幻象、制度内爆和政治乌托邦——“政治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J]. 冯旺舟. 国外理论动态. 2018(02)
[7]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 魏后凯.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03)
[8]论“三权分置”中的土地经营权[J]. 丁文. 清华法学. 2018(01)
[9]党的十九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 艾四林.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2)
[10]基于科学计量的世界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状况分析[J]. 李悦,苏成,贾佳,许震,田瑞强. 计算机科学. 2017(12)
博士论文
[1]马克思关于资本与生态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D]. 王传玲.吉林大学 2014
[2]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研究[D]. 胡永保.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研究[D]. 张智.兰州大学 2014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D]. 胡芳.南京师范大学 2014
[5]“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研究[D]. 梁玉水.吉林大学 2013
[6]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D]. 王文凯.中共中央党校 2013
[7]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D]. 刘爱武.河北师范大学 2012
[8]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D]. 司武林.陕西师范大学 2012
[9]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研究[D]. 赵光南.武汉大学 2011
[10]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 郭艳文.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4439
【文章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2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前提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
(二)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多样性实践及其历史必然性
(一) 苏联现代化模式影响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二) 苏东剧变后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多样性现代化实践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坚持:土地公有制
(一) 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的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及特点
(二) 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的土地制度比较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土地公有制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公有制共性
(二)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土地状况与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变革历程
一、中国土地问题的历史背景特殊性
(一) 农民对土地的特殊情感
(二) 封建社会对土地制度的创新:永佃制和押租制
(三) 国民党统治时期偏向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
(四) 近代中国土地问题的复杂状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制度的探索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三)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四)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制度探索实践的历史功绩
(一) 改造了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
(二) 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三) 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积累了实践经验并创造了必要条件
(四)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贡献
一、土地政策的延续——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二、从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向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一) 土地使用权的初步集体所有:农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
(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并行: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三) 人民公社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
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历史贡献
(一)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团结一切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推进了全国土改工作的快速实施
(三) 以合作社、人民公社为生产形式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保障了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四) 以合作社、人民公社为生产形式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五)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形成过程中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改造
(六)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丰富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形式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对“三权分置”的实践探索
一、“两权分离”: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家庭承包责任制
(一) 从集体生产到包干到户: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人民公社的结束
(二) 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变迁
二、“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新变化
(一) 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产生变化的背景
(二)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弱化与土地流转
(三) 对“三权分置”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成就
(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农民工的稳定性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现代经济的基础稳定作用
(三)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现代化发展的社会稳定作用
第五章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现代化的逻辑起源
一、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意义
(一)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二) 为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出了一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现代化模式
(三)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实践检验的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化发展经验
(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重要意义
(五) 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为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追溯:资本主义现代化
(一) 土地私有制对土地公有制的影响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标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标准的延续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一) 现代化产生的现实前提
(二) 土地性质的转变
(三) 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异化
(四) 社会生产关系变革与资产阶级革命
(五)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
四、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一) 土地关系的变革
(二) 生产力的发展
(三)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生与生产关系的转变
(四) 超越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六章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球扩展及其劣根性
一、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演变
(一) 以土地私有和全球剥削为特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源起:英国
(二) 以消灭农村和城市化为特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第二阶段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球扩展
(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与其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 资本主义现代化标准的全球化
三、资本主义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一)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自我修正与完善
(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与优势地位
(三) 各国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与现代化道路的多元化
四、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及其劣根性
(一) 两极对立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与隐蔽剥削
(二) 和平与发展主题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对称发展与国际霸权
(三) 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科技、资本主导与全面危机
第七章 主权国家多元化现代化模式和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优越性
一、各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 苏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二) 以中国为代表的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实践
二、其他形式的现代化模式
(一) 以土地私有和国有为基础的政教合一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二) 君主专制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三、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优越性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经济优越性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非经济优越性
第八章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中国特色上的基础地位和发展前景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优越性上的基础地位表现
(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作用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社会主义经济腾飞的基础作用
(三)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稳定作用
(四) 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地位
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诸多中国特色的基础
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的动摇和面临的挑战
(一) 农业生产的衰落
(二) 农村土地价值的不匹配
(三) 农村的逐渐荒芜
(四) 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有实现方式的逐步解体
(五)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共同富裕和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的压力
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发展前景
(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的动摇不是其制度自身的原因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
(三)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提供变革契机
(四)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略:乡村振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中的潜在风险及对策[J]. 张衔,吴先强.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1)
[2]古巴国家新领导人迪亚斯-卡内尔主席的历史使命[J]. 徐世澄. 当代世界. 2018(06)
[3]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人工智能创新[J]. 吕文晶,陈劲,刘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3)
[4]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 刘晓雪.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03)
[5]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尝试:国有农场的变迁[J]. 朱玲. 经济学动态. 2018(02)
[6]民主幻象、制度内爆和政治乌托邦——“政治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J]. 冯旺舟. 国外理论动态. 2018(02)
[7]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 魏后凯.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03)
[8]论“三权分置”中的土地经营权[J]. 丁文. 清华法学. 2018(01)
[9]党的十九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 艾四林.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2)
[10]基于科学计量的世界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状况分析[J]. 李悦,苏成,贾佳,许震,田瑞强. 计算机科学. 2017(12)
博士论文
[1]马克思关于资本与生态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D]. 王传玲.吉林大学 2014
[2]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研究[D]. 胡永保.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研究[D]. 张智.兰州大学 2014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D]. 胡芳.南京师范大学 2014
[5]“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研究[D]. 梁玉水.吉林大学 2013
[6]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D]. 王文凯.中共中央党校 2013
[7]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D]. 刘爱武.河北师范大学 2012
[8]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D]. 司武林.陕西师范大学 2012
[9]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研究[D]. 赵光南.武汉大学 2011
[10]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 郭艳文.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4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02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