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习近平关于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3 22:54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由新时期到新世纪、从新起点到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我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制度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的一条民主新路,协商建国的成功实践开启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是趁势开启建设发展的新征程,在汇集最强合力和凝聚最大共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习近平关于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论述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什么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怎么样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回答,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要求,是指导新时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本文按照阐述写作背景、梳理形成基础、提炼主要内容、探究特征意义的逻辑思路,在梳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商民主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以理论渊源、文化根基和实践基础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脉络,厘清习近平关于协商民主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在发展逻辑。在此基础上,从习近平总书记... 

【文章来源】: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学界研究进展及评析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进展评析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关于协商民主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
    2.1 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2.1.3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2.1.4 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
    2.2 文化根基
        2.2.1 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
        2.2.2 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
        2.2.3 注重协商的政治传统
    2.3 实践基础
        2.3.1 中国共产党人协商民主实践的接力探索
        2.3.2 人民群众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创新
3 习近平关于协商民主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性质定位
        3.1.1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3.1.2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3.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问题指向
        3.2.1 立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际
        3.2.2 理性协商是化解基层矛盾的有效方式
        3.2.3 协商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3.2.4 回击西方民主话语霸权的需要
    3.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目标
        3.3.1 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3.3.2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3.3.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要素
        3.4.1 协商主体
        3.4.2 协商客体
        3.4.3 协商渠道
    3.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有效路径
        3.5.1 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双向推动
        3.5.2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统筹兼顾
        3.5.3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有机结合
        3.5.4 政协协商与社区协商有机衔接
4 习近平关于协商民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和时代意义
    4.1 理论特征
        4.1.1 高远的战略思维
        4.1.2 清晰的历史思维
        4.1.3 科学的辩证思维
        4.1.4 开拓的创新思维
    4.2 时代意义
        4.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4.2.2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范式
        4.2.3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3048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048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f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