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地方外交问题之考察 ——以1913年中日地方冲突交涉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3-08 03:11
本文以1913年(民国二年)“二次革命”后陆续发生的三起中日军民地方冲突事件为研究中心,试图通过对三事件及其后续外交交涉的考察,对近代中国地方外交制度惯例与袁世凯政府时期央地关系互动影响的情况提出一定思考。地方政治势力影响乃至介入外交活动,是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一大特点。这一情况一方面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边事”传统,另一方面又深受“半殖民地”状态下,外人在华享有治外法权的客观条件影响。在此现实状况下,伴随着地方外交制度及在地交涉机构的建立,在外交事务,尤其是涉及到地方问题的对外交涉事件中,中央政府同地方势力的互动关系便成为了影响事件发展走向乃至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北京政府成立后,袁世凯当局于1913年上半年积极推行外交部特派地方交涉署制度,以期分割地方当局外交权,实现外交统一于中央的政治目标。而该制度颁布仅三个月后,便于山东兖州、湖北汉口、江苏南京三地先后发生三起中日军民冲突事件,以致双方军人及平民互有伤亡,从而引发了中日两国间的密集交涉,更张之后的地方外交制度亦由此迅速投入实践。而在三事件的外交交涉过程中,北京中央政府、地方外交机构、地方当局三者基于各自的外交立场、交涉策略乃至相互关系,...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视角、方法、结构与资料说明
一、民初地方外交制度之渊源与形成
(一)晚清地方外交的形成与发展
(二)民初央地关系与交涉署制度的建立
小结
二、中日冲突事件的爆发与各方初期因应
(一)乱局与冲突:兖州与汉口事件的爆发
(二)因应与挫折:事件初期的地方独立交涉
(三)北京渠道:中日交涉的新路径
小结
三、中央参与与央地“双线交涉”
(一)南京事件:中日对立的再升级
(二)双线交涉:中央参与的前期模式
(三)民意与政策:内外因素影响下的中日交涉
小结
四、央地竞合与交涉终结
(一)三案合并:交涉转折与交涉主导权的转移
(二)交涉终结:利益差异与央地分歧
(三)善后阶段的央地合作
小结
结论
附录: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070308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视角、方法、结构与资料说明
一、民初地方外交制度之渊源与形成
(一)晚清地方外交的形成与发展
(二)民初央地关系与交涉署制度的建立
小结
二、中日冲突事件的爆发与各方初期因应
(一)乱局与冲突:兖州与汉口事件的爆发
(二)因应与挫折:事件初期的地方独立交涉
(三)北京渠道:中日交涉的新路径
小结
三、中央参与与央地“双线交涉”
(一)南京事件:中日对立的再升级
(二)双线交涉:中央参与的前期模式
(三)民意与政策:内外因素影响下的中日交涉
小结
四、央地竞合与交涉终结
(一)三案合并:交涉转折与交涉主导权的转移
(二)交涉终结:利益差异与央地分歧
(三)善后阶段的央地合作
小结
结论
附录: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070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070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