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美驻华公使马慕瑞与“宁案”交涉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2 08:24
  马慕瑞(JohnVanAntwerpMacMurray,1881-1960)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通。作为远东问题专家,马慕瑞以“强硬派”代表人物的形象在美国20世纪前期的对华决策上发挥着重要影响。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入南京城,“宁案”随之爆发。南京城内出现多起针对外国人烧杀劫掠的恶性事件,英美舰队以此为借口炮击南京城及下关地区。动乱平息后,美、英、日、法、意五国就此事向中国施压,提出道歉、赔款等要求,并由此开始了“宁案”的解决交涉。在中美两国就解决“宁案”一事所进行的交涉过程中,美国国内出现了不同以往的舆论趋势,报界广泛报道此事,要求美国当局在处理“宁案”问题上应当采取冷静克制的态度。美国政府在这种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予以配合,塑造温和形象。与之相对的是,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直接的执行者与代言人,美驻华公使马慕瑞在交涉过程中始终以强硬姿态示人,甚至不惜与上司国务卿凯洛格(Frank B.Kellogg)针锋相对。“宁案”发生后,马慕瑞旋即主张对中国下达“最后通牒”。为确保“最后通牒”的权威性,他设计了一系列诸如联合施压、撤出侨民、封锁港口的强制手段,试图武力胁迫中国无条件地对此次暴动负...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马慕瑞的个人介绍
    (二) 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结构
    (五) 研究途径与方法
    (六) 论文的创新之处
    (七) 研究资料介绍
一、“宁案”的爆发与美国国内的反应
    (一) “宁案”爆发的大致经过
    (二) 美国政府以及新闻界对“宁案”的反应
二、中美“宁案”交涉过程中马慕瑞与美国国务院之间的矛盾
    (一) 是否对华下达“最后通牒”
    (二) 是否坚持“大国一致”对华制裁
    (三) 是否加入“二次通牒”联合行动
    (四) 是否拖延“宁案”谈判进程
三、马慕瑞在“宁案”交涉过程中强硬态度的原因分析
    (一) 马慕瑞对美国国家现实利益的考量
    (二) 马慕瑞对“华盛顿方案”的固守
    (三) 马慕瑞对中国的偏见
    (四) 马慕瑞对民族主义、共产主义的认知
四、中美“宁案”的解决与马慕瑞对华外交生涯的终结
    (一) 中美关于“宁案”的解决照会
    (二) 马慕瑞对华外交生涯受挫与主动辞职
五、马慕瑞奉行的传统外交政策与美国政府在对华问题上的冲突
    (一) 马慕瑞与美国政府在对华外交手段上的冲突
    (二) 马慕瑞与美国政府在对华外交理念上的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申报》关于1927年南京事件报道之分析[J]. 岳谦厚,李卫平.  安徽史学. 2012(01)
[2]斯坦利·亨培克的杭州经历与其中国观[J]. 赵志辉,吴玮.  浙江学刊. 2011(06)
[3]济南惨案与蒋介石绕道北伐之决策[J]. 陈谦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4]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J]. 王先明.  史学月刊. 2006(07)
[5]北伐期间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责任问题[J]. 杨天宏.  历史研究. 2004(01)
[6]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国民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J]. 王立新.  历史研究. 2001(02)
[7]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J]. 王立新.  世界历史. 1998(01)
[8]北伐前期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认知与对策[J]. 罗志田.  中国社会科学. 1997(06)
[9]宁案与中美外交[J]. 郭曦晓.  历史研究. 1992(05)
[10]论王正廷的“革命外交”(1928—1931)[J]. 李恩涵.  抗日战争研究. 1992(01)



本文编号:3132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132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2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