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作用机制及其治理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1 16: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党继续执政的群众基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人民群众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事关党的发展事业的兴衰成败。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成为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变量”。切实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建设网络文化阵地,引领网络社会思潮,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才能实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作目标,使全体人民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才能破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新困境,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效性,进而巩固执政根基,顺利推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本文以网络意识形态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从多学科角度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生成条件、作用机制作出尝试性的解析,从网络意识形态的主体性和技术性两个因素研究生成基础,从根本动力机制、基本推动机制、诱发催生机制、休眠消弭机制研究生成机制,从网络舆论的“三化”、网络文化的“三解”、网络思潮的“三多”研究网络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希望厘清...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解析
2.1 意识形态的内涵解析
2.2 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解析
2.3 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解析
2.3.1 网络舆论:网络意识形态的意识气团
2.3.2 网络文化:网络意识形态的符号表达
2.3.3 网络思潮:网络意识形态的体系确证
2.4 网络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2.4.1 开放性是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在特质
2.4.2 符号化是网络意识形态的表现形态
2.4.3 复杂性是网络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与作用机制
3.1 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基础
3.1.1 网络意识形态形成的主体性因素
3.1.2 网络意识形态形成的技术性因素
3.2 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
3.2.1 根本动力机制:两大基本矛盾运动
3.2.2 基本推动机制:三大网络互动系统
3.2.3 诱发催生机制:现实与需要的耦合
3.2.4 休眠消弭机制:剥夺与控制的结果
3.3 网络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
3.3.1 网络舆论的“三化”作用机制
3.3.2 网络文化的“三解”作用机制
3.3.3 网络思潮的“三多”作用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依据
4.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判断
4.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新理念
4.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新思路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时代背景
5.1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国际环境
5.2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现实语境
5.3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网络场境
5.4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接受心境
5.5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情境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策略
6.1 明确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目标体系
6.1.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领导地位
6.1.2 引导网络行为,树立共同信仰价值目标
6.1.3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6.2 改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念原则
6.2.1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必须遵循五大“新发展理念”
6.2.2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6.2.3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
6.3 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体制机制
6.3.1 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体制
6.3.2 健全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机制
6.4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多维能力
6.4.1 增强政治领导力,提升领导效能
6.4.2 增进思想引领力,提升治理效果
6.4.3 夯实技术保障力,提升治理时效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整合问题——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启示[J]. 王晓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2]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的新态势与引导研究[J]. 刘璐,谢耘耕. 新闻界. 2018(10)
[3]论网络空间舆论生态系统的动力机制与优化策略[J]. 徐建军,管秀雪.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4]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的新变化与新应对[J]. 蒲清平,何丽玲. 思想教育研究. 2018(07)
[5]网络空间下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建构性分析[J]. 管其平. 济宁学院学报. 2018(03)
[6]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 谢玉进.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03)
[7]“中国梦”与“美好生活”:现代性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J]. 闫方洁.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3)
[8]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蒲清平. 高校辅导员. 2018(02)
[9]网络空间舆论生态系统的发生三要素与逻辑生成[J]. 管秀雪,徐建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10]网络社会思潮的表现形态与主要特征分析[J]. 方付建. 思想教育研究. 2018(01)
博士论文
[1]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D]. 苗国厚.电子科技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313788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解析
2.1 意识形态的内涵解析
2.2 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解析
2.3 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解析
2.3.1 网络舆论:网络意识形态的意识气团
2.3.2 网络文化:网络意识形态的符号表达
2.3.3 网络思潮:网络意识形态的体系确证
2.4 网络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2.4.1 开放性是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在特质
2.4.2 符号化是网络意识形态的表现形态
2.4.3 复杂性是网络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与作用机制
3.1 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基础
3.1.1 网络意识形态形成的主体性因素
3.1.2 网络意识形态形成的技术性因素
3.2 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
3.2.1 根本动力机制:两大基本矛盾运动
3.2.2 基本推动机制:三大网络互动系统
3.2.3 诱发催生机制:现实与需要的耦合
3.2.4 休眠消弭机制:剥夺与控制的结果
3.3 网络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
3.3.1 网络舆论的“三化”作用机制
3.3.2 网络文化的“三解”作用机制
3.3.3 网络思潮的“三多”作用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依据
4.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判断
4.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新理念
4.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新思路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时代背景
5.1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国际环境
5.2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现实语境
5.3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网络场境
5.4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接受心境
5.5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情境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策略
6.1 明确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目标体系
6.1.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领导地位
6.1.2 引导网络行为,树立共同信仰价值目标
6.1.3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6.2 改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念原则
6.2.1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必须遵循五大“新发展理念”
6.2.2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6.2.3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
6.3 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体制机制
6.3.1 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体制
6.3.2 健全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机制
6.4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多维能力
6.4.1 增强政治领导力,提升领导效能
6.4.2 增进思想引领力,提升治理效果
6.4.3 夯实技术保障力,提升治理时效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整合问题——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启示[J]. 王晓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2]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的新态势与引导研究[J]. 刘璐,谢耘耕. 新闻界. 2018(10)
[3]论网络空间舆论生态系统的动力机制与优化策略[J]. 徐建军,管秀雪.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4]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的新变化与新应对[J]. 蒲清平,何丽玲. 思想教育研究. 2018(07)
[5]网络空间下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建构性分析[J]. 管其平. 济宁学院学报. 2018(03)
[6]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 谢玉进.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03)
[7]“中国梦”与“美好生活”:现代性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J]. 闫方洁.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3)
[8]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蒲清平. 高校辅导员. 2018(02)
[9]网络空间舆论生态系统的发生三要素与逻辑生成[J]. 管秀雪,徐建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10]网络社会思潮的表现形态与主要特征分析[J]. 方付建. 思想教育研究. 2018(01)
博士论文
[1]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D]. 苗国厚.电子科技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313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31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