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塔哇藏族女性成人仪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6 12:33
民俗礼仪可谓活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藏族成人礼仪囊括了本地区藏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社交文化等多种文化内容,是观察当地文化发展现状及变迁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拉卜楞塔哇藏族女性成人仪式的研究,探寻仪式的当代价值。论文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民族学、民俗学等各学科相关理论,从藏族女性成人仪式具体仪程切入,分析仪式中的细节、符号象征、意义,以及对待仪式的观念等方面内容,以期描绘整理出成人仪式在本地社会的发展面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对象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相关理论评述以及研究思路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对仪式的生存场域进行了阐述,包括拉卜楞地区区位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及文化背景;第三部分是对拉卜楞地区藏族女性成人礼仪仪程仪轨的整体描述;第四部分对成人仪式进行详细解读,包括仪式中的象征符号解读、大众对仪式意义的诉求以及仪式变迁及其相关因素的阐释;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成人仪式具有的重要社会意义以及对民俗礼仪与文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夏河县区位图(截于谷歌地图)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拉卜楞塔哇藏族女性成人仪式研究12图1-2夏河县县城全景图(截于谷歌地图)第二节地区历史沿革拉卜楞的地区指名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拉卜楞指寺院所辖教区,即今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四川北部一带,目前多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主,以及临近碌曲、玛曲、卓尼、合作、迭部等县市所包括的一片区域;狭义的拉卜楞则指夏河县,在拉卜楞地区或是安多等其他藏区人眼中,“拉卜楞”或“拉章”都代表夏河全县区域指向。一、拉卜楞地区的发展缘起拉卜楞地区是以拉卜楞寺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在寺院建立之前,本地区尚名为扎西奇,是甘加部落的属地,因草质不宜放牧,而人烟较为稀少,只有散居在此的几户人家。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大师应青海和硕特前首旗河南蒙古贝勒察罕丹津之请,来到此地并选址于此,建扎西奇寺,亦称“拉章扎西奇”(“拉章”是蒙藏人民对大师的尊重,意为“喇嘛宫郾,汉语转音“拉卜楞”)。建寺后有甘加部落60余户迁入,成为了拉卜楞寺的第一批供养户,之后许多信众纷纷自愿迁居此处定居。由拉卜楞寺为中心而聚集的村落自此逐渐发展并扩展开来,当时第一个建立起的村落即“塔哇”,第一个形成的镇子就是拉卜楞镇。彼时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统治集团地位也确立下来。拉卜楞地区作为一个依托藏传佛教寺院而发展起的城镇,自然与藏区腹地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拉卜楞塔哇藏族女性成人仪式研究15续表1-1塔哇社区居民小组③塔哇贡玛部分、廉租房三区、藏小家属楼、夏中家属楼3001043④机关家属楼260819资料来源:夏河县统计局工作人员图1-3塔哇方位图(笔者绘制)塔哇的历史形成背景勾画出其传统文化保存的空间优势与人文优势,本区域早期人口结构、空间格局是依赖于寺院建立的。寺院建立初期,一方面需要劳动力;另一方面则因宗教信仰影响吸引众多信众迁居于此。因此,寺院与信众形成了互相需要的紧密关系。由塔哇居民向寺院无偿提供劳动力,同时,这些人也因寺院的布施而存活下来,再加上宗教信仰的力量维系而自愿聚集扎根于寺院周围。这一时期的信众就是目前主要集中于塔哇村落村民的祖辈们,为寺院经济的发展无偿提供的劳动与财富将他们与寺院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履行繁重义务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特权,加上享有寺院经济发展中心的优势地理位置。所以,塔哇的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条件,塔哇的身份也得以提升,生活状况也逐步改善,从而,村落规模、人口数量等也有了大规模的上涨。塔哇居民自寺院建立起始就生长于此地,城市规划随着现代化发展,商业与交通等方面的需要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与调整。但是总体来说,塔哇的居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拉措邓女性成人礼特征初探——以那加措哇为例[J]. 肉旦尖措. 中国民族博览. 2018(11)
[2]当代成人礼俗的类型、源流与发展[J]. 贺少雅. 文化遗产. 2018(04)
[3]试论西方人类学仪式研究范式的现代性转换[J]. 杜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4]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J]. 冉雅璇,卫海英,李清,雷超.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1)
[5]国外成人礼对我国的启示[J]. 韦婧曦. 中国德育. 2017(07)
[6]浅谈安多海南地区的藏族婚俗[J]. 叶旦才让. 文学教育(上). 2016(05)
[7]浅谈成人礼的传承与保护[J]. 杜春蕊. 文学教育(上). 2016(03)
[8]“村改居”社区秩序如何重建?——基于苏南的调查[J]. 吕青.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9]成人礼与婚姻规制的建构——青海贵德藏族“戴天头”的田野考察[J]. 刘军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10]藏族煨桑仪式的宗教文化内涵[J]. 王新平. 中国宗教. 2015(06)
博士论文
[1]民间仪俗与民族文学研究[D]. 傅钱余.南开大学 2013
[2]社会整合初论[D]. 宁德安.中共中央党校 2013
[3]当代青海藏族文化变迁的地域性差异研究[D]. 鲁顺元.兰州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从客居到主居[D]. 吕佩东.兰州大学 2016
[2]安多藏区回藏接壤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 杨可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3]甘南牧区水化学特征分析及水环境健康研究[D]. 王德鹏.兰州大学 2015
[4]藏族女性成人礼仪的文化内涵及功能研究[D]. 巷秀措.西藏大学 2015
[5]青海安多牧区藏族婚俗文化的变迁[D]. 夸加.青海大学 2013
[6]贵德藏族女子成年礼仪探析[D]. 拉毛太.中央民族大学 2010
[7]甘青藏族牧区婚姻家庭文化变迁研究[D]. 金晶.中央民族大学 2010
[8]畲族盘歌仪式音乐中的族性认同与文化变迁[D]. 曾华燕.厦门大学 2008
[9]论藏族吉祥符号及其象征意义[D]. 普华才让.中央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7468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夏河县区位图(截于谷歌地图)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拉卜楞塔哇藏族女性成人仪式研究12图1-2夏河县县城全景图(截于谷歌地图)第二节地区历史沿革拉卜楞的地区指名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拉卜楞指寺院所辖教区,即今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四川北部一带,目前多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主,以及临近碌曲、玛曲、卓尼、合作、迭部等县市所包括的一片区域;狭义的拉卜楞则指夏河县,在拉卜楞地区或是安多等其他藏区人眼中,“拉卜楞”或“拉章”都代表夏河全县区域指向。一、拉卜楞地区的发展缘起拉卜楞地区是以拉卜楞寺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在寺院建立之前,本地区尚名为扎西奇,是甘加部落的属地,因草质不宜放牧,而人烟较为稀少,只有散居在此的几户人家。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大师应青海和硕特前首旗河南蒙古贝勒察罕丹津之请,来到此地并选址于此,建扎西奇寺,亦称“拉章扎西奇”(“拉章”是蒙藏人民对大师的尊重,意为“喇嘛宫郾,汉语转音“拉卜楞”)。建寺后有甘加部落60余户迁入,成为了拉卜楞寺的第一批供养户,之后许多信众纷纷自愿迁居此处定居。由拉卜楞寺为中心而聚集的村落自此逐渐发展并扩展开来,当时第一个建立起的村落即“塔哇”,第一个形成的镇子就是拉卜楞镇。彼时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统治集团地位也确立下来。拉卜楞地区作为一个依托藏传佛教寺院而发展起的城镇,自然与藏区腹地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拉卜楞塔哇藏族女性成人仪式研究15续表1-1塔哇社区居民小组③塔哇贡玛部分、廉租房三区、藏小家属楼、夏中家属楼3001043④机关家属楼260819资料来源:夏河县统计局工作人员图1-3塔哇方位图(笔者绘制)塔哇的历史形成背景勾画出其传统文化保存的空间优势与人文优势,本区域早期人口结构、空间格局是依赖于寺院建立的。寺院建立初期,一方面需要劳动力;另一方面则因宗教信仰影响吸引众多信众迁居于此。因此,寺院与信众形成了互相需要的紧密关系。由塔哇居民向寺院无偿提供劳动力,同时,这些人也因寺院的布施而存活下来,再加上宗教信仰的力量维系而自愿聚集扎根于寺院周围。这一时期的信众就是目前主要集中于塔哇村落村民的祖辈们,为寺院经济的发展无偿提供的劳动与财富将他们与寺院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履行繁重义务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特权,加上享有寺院经济发展中心的优势地理位置。所以,塔哇的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条件,塔哇的身份也得以提升,生活状况也逐步改善,从而,村落规模、人口数量等也有了大规模的上涨。塔哇居民自寺院建立起始就生长于此地,城市规划随着现代化发展,商业与交通等方面的需要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与调整。但是总体来说,塔哇的居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拉措邓女性成人礼特征初探——以那加措哇为例[J]. 肉旦尖措. 中国民族博览. 2018(11)
[2]当代成人礼俗的类型、源流与发展[J]. 贺少雅. 文化遗产. 2018(04)
[3]试论西方人类学仪式研究范式的现代性转换[J]. 杜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4]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J]. 冉雅璇,卫海英,李清,雷超.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1)
[5]国外成人礼对我国的启示[J]. 韦婧曦. 中国德育. 2017(07)
[6]浅谈安多海南地区的藏族婚俗[J]. 叶旦才让. 文学教育(上). 2016(05)
[7]浅谈成人礼的传承与保护[J]. 杜春蕊. 文学教育(上). 2016(03)
[8]“村改居”社区秩序如何重建?——基于苏南的调查[J]. 吕青.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9]成人礼与婚姻规制的建构——青海贵德藏族“戴天头”的田野考察[J]. 刘军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10]藏族煨桑仪式的宗教文化内涵[J]. 王新平. 中国宗教. 2015(06)
博士论文
[1]民间仪俗与民族文学研究[D]. 傅钱余.南开大学 2013
[2]社会整合初论[D]. 宁德安.中共中央党校 2013
[3]当代青海藏族文化变迁的地域性差异研究[D]. 鲁顺元.兰州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从客居到主居[D]. 吕佩东.兰州大学 2016
[2]安多藏区回藏接壤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 杨可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3]甘南牧区水化学特征分析及水环境健康研究[D]. 王德鹏.兰州大学 2015
[4]藏族女性成人礼仪的文化内涵及功能研究[D]. 巷秀措.西藏大学 2015
[5]青海安多牧区藏族婚俗文化的变迁[D]. 夸加.青海大学 2013
[6]贵德藏族女子成年礼仪探析[D]. 拉毛太.中央民族大学 2010
[7]甘青藏族牧区婚姻家庭文化变迁研究[D]. 金晶.中央民族大学 2010
[8]畲族盘歌仪式音乐中的族性认同与文化变迁[D]. 曾华燕.厦门大学 2008
[9]论藏族吉祥符号及其象征意义[D]. 普华才让.中央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7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387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