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网络群体事件中舆论引导主体间的互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30 00:58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群体事件频发,塑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对网络群体事件进行舆论引导,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网络群体事件的频发性和复杂性,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构成部分,舆论引导主体以及引导主体间的互动问题也越来越多。本篇论文主要是为了研究网络群体事件中舆论引导主体间的互动问题展开的。在研究行动者网络理论、主体间性理论中发现:行动者网络理论强调去二元化,打破主客体的界限,强调非人因素的能动性,人与非人都可以作为平等的行动者存在,这对于研究舆论引导各主体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视角;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多主体间的互动,主体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对研究舆论引导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观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做了典型案例研究,选取了2016-2017年间的典型网络群体事件,研究发现事件中舆论引导主体是多主体的,但在引导中是由一个主体为主导地位,其它主体往往作为协同力量,甚至一些主体不发声、不参与。因此,本文认为国内网络群体事件中舆论引导主体间的互动不充分,需要创建新的互动模式或机制,以促进舆论引导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在进一步对国外一些国家(本研究选取的是美国、德国)舆论引导的模式进... 

【文章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网络群体事件中舆论引导主体间的互动机制研究


论文逻辑结构图

挪威,“台独”,政府部门,台湾


发布了一条关于美食的微博,旨在告诉网友:即使小到一个章鱼丸子,也不允许某些人想把它从大陆的食谱里面删除!通过美食对“台独”势力进行反击,并进一步告诉网友:我们是反“台独”,不是反台湾。在 1 月 20 日 18:50,也就是帝吧出征前10 分钟,@共青团中央发布了《七律·长征》,给帝吧鼓舞士气,同时也不忘提醒“三大纪律”的重要性。挪威外交部针对三立新闻所回应的挪威是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的,对于这一消息,挪威外交布立马派发言人出来辟谣:挪威自从 1970 年代以来,一直都是只承认中国是一个国家,这一立场往后也一直不会变。此外,多个驻华的挪威使馆也纷纷转发辟谣信息,挪威的举动得到了大量网友的称赞,纷纷表示会多买挪威的三文鱼,对挪威官方的行动表示肯定。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政府部门只有共青团中央参与整个过程,其它政府部门处在一种观望的状态,从下表可以看到,共青团中央对整个事件还是比较上心、投入的,并且还能与网友进行语言的互动,在舆论引导语言的表达上也很接近年轻人的方式。

时报,事件,媒体参与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件的网友进行了表扬,同时也顺带表扬了台湾的网络小编。但是(表 3-4),大部分媒体参与事件都是在 21 号之后,也就是帝吧出征结束后,在帝吧出征过程中,只有环球时报即时联合挪威大使馆进行辟谣,可见环球时报在事件中还是比较积极的。在事件前以及出征过程中,都扮演着积极互动的角色。但是其它媒体对事件只是进行了报道与评论,并未对事件进行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政府舆情应对——基于“吃穿山甲”事件的个案分析[J]. 孟育耀.  传媒. 2017(19)
[2]网络公共事件议题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基于“问题疫苗”事件的网络民族志研究[J]. 刘又嘉.  当代青年研究. 2017(04)
[3]融媒时代舆论引导主体间性范式的构建——以两起舆论热点事件为例[J]. 吴静.  青年记者. 2017(15)
[4]网络意见领袖在社会舆论中的作用机制[J]. 徐蓓蕾.  新闻传播. 2017(08)
[5]媒介融合背景下舆论引导的探析[J]. 高雅.  新闻传播. 2017(03)
[6]新媒介时代微博意见领袖研究[J]. 刘媛媛,张璇.  新闻界. 2016(20)
[7]突发群体性事件后情绪传播机制研究[J]. 李春雷,雷少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6)
[8]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作用[J]. 罗莉,周婷.  新闻战线. 2016(08)
[9]2003—2014年网络舆论事件梳理及传播态势分析[J]. 唐巧盈.  新媒体与社会. 2015(03)
[10]中国网络群体事件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框架[J]. 隋岩,苗伟山.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11)

博士论文
[1]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D]. 李伟.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与舆论引导机制研究[D]. 郭超海.中共中央党校 2010



本文编号:3414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414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6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