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村改居”社区交往空间活力评价及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9 21:59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村改居”社区成为此进程中一种非常态化的社区类型,其“亦城亦乡”的特殊聚落空间形态和居民“脱身不脱根”的双重特点而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村改居”社区居民主要是由城市周边失地农民转化而来,随着生活空间、生计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农村传统熟人社会关系网络断裂,开始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过渡,因而居民在适应城市新的生活和融入新的社区空间当中面临一系列的困难。社区交往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空间活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区的和谐程度,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能够吸引人们的参与,促进人际间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强居民间的凝聚力和对社区空间的归属感。基于此,针对“村改居”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的社区融入困难和社区认同感偏低等问题,本文将社区交往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营造充满活力的社区空间氛围来激发居民的交往动力、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居民真正实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市民化,增强居民对新的生活空间的认可度和信赖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村改居”这种“过渡型”社会空间的社区治理能力,促进社区的良性运转,...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村改居”社区交往空间活力评价及提升研究


公共空间活力概念Fig1.1Publicspacevitalityconcept

思路,论文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图1.2研究思路图Fig.1.2ResearchIdeas1.5研究方法1.5.1文献资料法作为本文的基础研究方法,文献研究贯穿文章的始末。在论文准备的阶段,作者查阅了有关人际交往理论、空间场所理论等的相关专著和论文,构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通过维普、万方、知网等数据库大量搜集和整理了学者关于交往空间、空间活力评价、“村改居”社区居民融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论文的完成及修改阶段,进一步对研究相关的文献内容的学习,补充文献资料来充实本文的研究内容。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研究问题的

模型图,哈贝马斯,模型,交往行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理解和认同的活动。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语言具有随意性,因此需要遵循“真理的有效性要求、正确的有效性要求、真诚的有效性要求”三大要求。[40]由此与语言相适应的社会行为共有四种,分别是目的行为、规范调节、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41]整体来看,交往行为理论强调在共同的生活世界空间当中,交往主体借助语言这一交往媒介与他人产生交往行为,其中交往双方需要遵循共同的规范以保证交往行为的顺利进行。不同的交往主体由于生活习惯、风俗文化、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等的差距而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交往行为,甚至会产生矛盾。由此,他主张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克服这种差异,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而构建社会出和谐、友好、公平的社会。图2.1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模型Fig.2.1Habermas"stheoryofcommunicationtheory2.2.2空间场所理论空间场所理论认为,空间是人的行为发生的载体,人们的交往活动都会在一定的空间当中发生,空间的形态会影响人的行为;同时,人的行为也能反作用于空间,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可以改造空间,甚至创造出新的空间。空间场所理论反映了人本主义的思潮,引导人们通过丰富的行为行为活动赋予空间特别的意义使之成为“场所”,因而十分注重从建筑空间中的历史、文化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等方面,去研究和探索新的城市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42]作为建筑现象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的场所(Place),是一个由人、行为、环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社区公园老年人交往空间研究——以南京南湖公园为例[J]. 谷雨丝,孙新旺.  戏剧之家. 2019(04)
[2]交往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融合路径探究[J]. 贾美姣.  南方论刊. 2018(09)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以梅奥人际关系理论为研究视角[J]. 马晓亮.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8(03)
[4]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J]. 吴莹.  社会学研究. 2017(06)
[5]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因子分析[J]. 陈菲,林建群,朱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7(04)
[6]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 周红.  大众文艺. 2017(02)
[7]广州西关旧城社区开放空间活力度因素模型[J]. 朱小雷.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8]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方案研究[J]. 朱雯.  艺术科技. 2015(10)
[9]哈贝马斯社会交往理论合理性与公共领域的建构[J]. 宋敏.  求索. 2015(01)
[10]场所理论视角下的扬州瘦西湖水空间设计探讨[J]. 高魏,李春涛.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4(02)

硕士论文
[1]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中集体记忆重构的路径探析[D]. 张娜.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2018
[2]城市街区中的新交往结构[D]. 刘树凤.上海师范大学 2018
[3]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D]. 赵夏然.太原理工大学 2016
[4]信息时代社区交往空间研究[D]. 胡玉佳.北京建筑大学 2015
[5]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D]. 龚颖.中国地质大学 2009
[6]以环境行为学观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D]. 李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7]住区交往空间研究[D]. 于冬亮.同济大学 2007
[8]现代西方哲学与现代西方管理哲学[D]. 严国涛.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27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427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6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