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家庭在流动儿童抗逆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以小辛一家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19 04:51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部分家长会选择把孩子带到身边照顾,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流动儿童相较于一般儿童,更容易遭遇生存风险、健康风险、教育风险以及社会交往等风险因素的影响。他们身处逆境,成长的道路上面对众多危机和挑战。抗逆力在提高流动儿童应对危机和挑战时的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抗逆力理论过程模型这一理论,将其分为前抗逆力阶段和后抗逆力阶段。其中前抗逆力阶段又称为个体环境互动阶段,是指危机事件的产生使得保护性因素和风险性因素发生博弈,当风险因素大于保护性因素时就会导致个体状态失衡。这种情况下抗逆力进行重构。个体进入到后抗逆力过程,可能产生抗逆力重组、适应以及适应不良三种结果。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发现小辛身边风险因素远远大于保护性因素,最终导致个体状态失衡,因此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社会工作者有意增加诸如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社会支持系统对小辛的支持。最后,小辛实现了抗逆力重组,达成了理解父母和调整自我这两个目标。通过访谈得知在个案过程中,家庭对于增强个体抗逆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访谈法收集资料,以论述家庭作为外部有...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伦理
    (四)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五) 核心概念界定
        1. 流动儿童
        2. 抗逆力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抗逆力的文献综述
    (二) 关于抗逆力过程的文献综述
    (三) 关于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文献综述
三、抗逆力过程模型理论
    (一) 抗逆力激活条件
    (二) 抗逆力运作过程
    (三) 抗逆力运作结果
四、抗逆力过程模型理论的应用
    (一) 抗逆力的激活条件
    (二) 保护性因素和风险因素的博弈
        1. 风险因素
        2. 保护性因素
        3. 风险因素大于保护因素
    (三) 个体系统的失衡状态
        1. 抵触
        2. 压抑
        3. 冲动
        4. 自卑
    (四) 抗逆力的重构过程
        1. 父母与个体之间的互动
        2. 个体与其他环境之间的互动
        3. 个体的内在动力
    (五) 后抗逆力运作过程
        1. 理解父母
        2. 调整自己
五、家庭在流动儿童抗逆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 家庭信念是个体提高抗逆力的力量源泉
        1. 引导合理的社会期待
        2. 拥有良好的家庭期望
        3. 把握可能性的灵魂
        4. 小结
    (二) 家庭的组织模式是遭遇挫折时的有效缓冲器
        1. 家庭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培养流动儿童抗逆力
        2. 家庭采取合作型家庭教育方式培养流动儿童抗逆力
        3. 家庭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培养流动儿童抗逆力
        4. 小结
    (三) 家庭关系是提高个体抗逆力的有力支撑
        1. 促进夫妻之间的沟通
        2. 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
        3. 小结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543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543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c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