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1 16:48
文本是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要面对和处理的对象之一,文本构成了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从古至今都有出于自身目的所形成的对文本的解读,这种解读促进了文本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构筑了丰富的文本理论世界。同时,文本也是连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桥梁,它给人类以可见的形式表达思想,成为人类文明的构造材料,进而形成了充分的知识资源储备,这种知识资源的储备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关涉文本研究的诸学科领域所形成的研究思路、基本范式和基本经验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参考。无论是从学科发展角度,还是从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角度,重视文本作用,进行文本研究都是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对文本的关注程度与文本的重要性似乎并没有成正比,虽然在其他学科中,对文本的系统研究并不缺乏,我们也在不断借鉴其研究成果,但是对教育文本的关注,并不能仅仅局限在借鉴上,借鉴中的融合和借鉴之后的自我成长应该是关注的重心。正是基于上述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考量,本文形成了下述研究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关注国内外文本研究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相关问题,并在综述中明晰教育、政...
【文章页数】:2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可能性
1.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1.2.1 国外研究状况述评
1.2.2 国内研究状况述评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框架、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1.3.1 论文研究的总体框架
1.3.2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2.1.3 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观念和实践
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中国文脉
2.2.1 传统“通变”之思
2.2.2 传统“重写”之辨
2.2.3 传统“类书”之形
2.2.4 传统“用典”之体
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西方思想荟萃
2.3.1 细读:文本主义的核心指向
2.3.2 表意:符号学的内在指称
2.3.3 语境:语言学的总体揽括
2.3.4 理解:诠释学的灵魂寓所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内涵
3.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含义
3.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区分标准
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分类
3.2.1 按文本主要功能的分类
3.2.2 按文本重要性的分类
3.2.3 按文本内容呈现的分类
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特征
3.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根本属性:间性
3.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一般特征
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结构与功能
4.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结构
4.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组织结构
4.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认识结构
4.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功能
4.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信息负载和叙事功能
4.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表达和促动功能
4.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联结和构建功能
4.2.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意识形态功能
4.2.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传承功能
第五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生成、转化与优化
5.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生成
5.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生成前提
5.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生成条件
5.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生成过程
5.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转化
5.2.1 从功能上的转化
5.2.2 从形式上的转化
5.2.3 从内容上的转化
5.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优化
5.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应用现状
5.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优化路径
第六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地位和作用
6.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地位
6.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6.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在网络社会活动中的地位
6.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地位
6.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作用
6.2.1 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作用认识
6.2.2 基于网络社会活动的作用认识
6.2.3 基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作用认识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字与图像:记忆媒介视角下的诗与画[J]. 张宇慧.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5)
[2]中国诗学“从变”与“从义”阐释思想研究[J]. 李有光. 河南社会科学. 2017(09)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探析[J]. 陈宗章,黄英燕.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4]“德行”与诠释[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6)
[5]汤一介与“中国诠释学”——关于建构“中国诠释学”之我见[J]. 潘德荣. 哲学分析. 2017(02)
[6]定州简本《论语》“一字多形”与文本生成问题探论[J]. 王刚. 地方文化研究. 2017(02)
[7]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特质视角[J]. 陈红俊. 文教资料. 2017(10)
[8]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J]. 刘全波. 寻根. 2017(01)
[9]论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文本解读[J]. 李燕.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9)
[10]作者—文本—读者——访张一兵教授[J]. 张一兵,张琳.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博士论文
[1]马克思需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刘世昱.辽宁大学 2018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季海菊.南京师范大学 2013
[3]康德目的论及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D]. 陶立霞.黑龙江大学 2010
[4]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 欧阳友权.四川大学 2004
[5]唐代小说重写研究[D]. 黄大宏.陕西师范大学 2003
[6]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 闫宏秀.复旦大学 2003
[7]文本研究[D]. 刘顺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本文编号:3680309
【文章页数】:2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可能性
1.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1.2.1 国外研究状况述评
1.2.2 国内研究状况述评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框架、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1.3.1 论文研究的总体框架
1.3.2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2.1.3 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观念和实践
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中国文脉
2.2.1 传统“通变”之思
2.2.2 传统“重写”之辨
2.2.3 传统“类书”之形
2.2.4 传统“用典”之体
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的西方思想荟萃
2.3.1 细读:文本主义的核心指向
2.3.2 表意:符号学的内在指称
2.3.3 语境:语言学的总体揽括
2.3.4 理解:诠释学的灵魂寓所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内涵
3.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含义
3.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区分标准
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分类
3.2.1 按文本主要功能的分类
3.2.2 按文本重要性的分类
3.2.3 按文本内容呈现的分类
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特征
3.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根本属性:间性
3.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一般特征
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结构与功能
4.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结构
4.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组织结构
4.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认识结构
4.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功能
4.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信息负载和叙事功能
4.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表达和促动功能
4.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联结和构建功能
4.2.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意识形态功能
4.2.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传承功能
第五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生成、转化与优化
5.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生成
5.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生成前提
5.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生成条件
5.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生成过程
5.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转化
5.2.1 从功能上的转化
5.2.2 从形式上的转化
5.2.3 从内容上的转化
5.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优化
5.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应用现状
5.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优化路径
第六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地位和作用
6.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地位
6.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6.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在网络社会活动中的地位
6.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地位
6.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作用
6.2.1 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作用认识
6.2.2 基于网络社会活动的作用认识
6.2.3 基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作用认识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字与图像:记忆媒介视角下的诗与画[J]. 张宇慧.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5)
[2]中国诗学“从变”与“从义”阐释思想研究[J]. 李有光. 河南社会科学. 2017(09)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探析[J]. 陈宗章,黄英燕.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4]“德行”与诠释[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6)
[5]汤一介与“中国诠释学”——关于建构“中国诠释学”之我见[J]. 潘德荣. 哲学分析. 2017(02)
[6]定州简本《论语》“一字多形”与文本生成问题探论[J]. 王刚. 地方文化研究. 2017(02)
[7]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特质视角[J]. 陈红俊. 文教资料. 2017(10)
[8]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J]. 刘全波. 寻根. 2017(01)
[9]论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文本解读[J]. 李燕.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9)
[10]作者—文本—读者——访张一兵教授[J]. 张一兵,张琳.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博士论文
[1]马克思需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刘世昱.辽宁大学 2018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季海菊.南京师范大学 2013
[3]康德目的论及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D]. 陶立霞.黑龙江大学 2010
[4]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 欧阳友权.四川大学 2004
[5]唐代小说重写研究[D]. 黄大宏.陕西师范大学 2003
[6]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 闫宏秀.复旦大学 2003
[7]文本研究[D]. 刘顺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本文编号:3680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680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