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9 21:17
本文所指安顺地区,以清咸丰年间安顺知府常恩纂修《安顺府志》时安顺府所辖地域为界,范围包括郎岱厅(今六枝特区)、归化厅(今紫云县)、普定县(今西秀区)、安平县(今平坝区)、清镇县(今清镇市)、镇宁州(今镇宁县)、永宁州(今关岭县)等地。民族关系,它是指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交往联系状态,包括各民族各种交往互动形式,它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关系。安顺地区地处贵州以西偏南,处在滇黔通道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是布依、苗、仡佬和彝等族世居之地,也是汉民族较早移民之地,是历代中央王朝开发贵州较早的地方之一。清代,中央政府在安顺地区推行一系列的统治政策,外来移民和当地各民族间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促进了安顺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融合。本文以民族关系为视角,站在区域角度,依靠史料,结合田野资料,深入探讨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剖析安顺民族关系背后的社会发展规律。本文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了解安顺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了解清代安顺地区基本建置沿革以及清代安顺地区的民族基本概况。第二部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探讨清代安顺地区民族互动情况。一方面,清政府在安顺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Summary of Conten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及分布概况
一、安顺地区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建置沿革
二、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及分布情况
(一)苗族
(二)布依族
(三)白族
(四)彝族
(五)仡佬族
(六)回族
(七)屯堡人
(八)其他民族
三、“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第二章 清代安顺地区民族互动
一、清王朝与少数民族互动
(一)清政府和民族上层互动——改土归流
(二)开辟苗疆
(三)境内各族人民起义
二、安顺地区各民族交往互动
(一)村寨寨老自治——基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基石
(二)场市的开拓——加强民族经济互通交流
(三)农业交流——促进农业生产进步
(四)文化互动——教化渐进
(五)婚姻互动——族际互通和婚俗相互影响
(六)意识形态互动——信仰多元化
第三章 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特征及其成因
一、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的特征
(一)“古苗疆走廊”地域结构明显
(二)冲突中融合
(三)多元共存
(四)中外民族矛盾出现
二、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特征的成因
(一)清廷统治策略的变化
(二)人口结构变动
(三)民族经济地位
(四)民族自我意识
(五)国际关系变化
第四章 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及思考
一、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促进安顺地区民族融合
(二)促进安顺地区的开发
(三)民族地区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
二、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引起的思考
(一)合理的民族政策是国家长治久安必要保障
(二)经济基础影响民族关系的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苗疆走廊”的提出、特点及研究趋势[J]. 周毓华,邹莹,周紫东.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2]清代贵州安顺府亲辖地“插花”初探[J]. 张祥刚.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3]改土归流对贵州民族关系的影响[J]. 李懋君.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04)
[4]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J]. 孟凡松. 安顺学院学报. 2011(02)
[5]中国杂散居地区民族关系初探[J]. 杨昌儒. 布依学研究. 1998(00)
[6]清代贵州民族关系的变化[J]. 翁家烈. 贵州文史丛刊. 1987(04)
[7]在贵州的回族[J]. 保健行. 宁夏社会科学. 1986(03)
[8]试论清代贵州的移民[J]. 蒋德学. 人口研究. 1983(05)
[9]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民族关系史座谈会上的讲话[J].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1(06)
[10]咸同年间贵州回民的反清斗争[J]. 保健行. 贵州文史丛刊. 1981(01)
博士论文
[1]反客为主:清代黔西南民族区域的客民研究[D]. 袁轶峰.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清代罗斛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 岑超.贵州民族大学 2018
[2]明清普安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 莫吉照.贵州民族大学 2018
[3]区域社会史视野下花溪清代碑刻调查与研究[D]. 赵兴鹏.贵州民族大学 2017
[4]明清时期安顺地区农业的发展与变迁[D]. 陈静.贵州师范大学 2016
[5]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布依族历史文化变迁研究[D]. 王韬.贵州民族大学 2016
[6]民国时期拉卜楞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 旦知杰.西北民族大学 2014
[7]安龙县民族关系研究[D]. 庹定芳.贵州民族大学 2013
[8]清代贵州义学的时空分布研究[D]. 许庆如.西南大学 2009
[9]贵州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研究[D]. 刘亚.贵州师范大学 2008
[10]咸同年间云贵地区民族关系简析[D]. 刘静.中央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94120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Summary of Conten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及分布概况
一、安顺地区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建置沿革
二、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及分布情况
(一)苗族
(二)布依族
(三)白族
(四)彝族
(五)仡佬族
(六)回族
(七)屯堡人
(八)其他民族
三、“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第二章 清代安顺地区民族互动
一、清王朝与少数民族互动
(一)清政府和民族上层互动——改土归流
(二)开辟苗疆
(三)境内各族人民起义
二、安顺地区各民族交往互动
(一)村寨寨老自治——基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基石
(二)场市的开拓——加强民族经济互通交流
(三)农业交流——促进农业生产进步
(四)文化互动——教化渐进
(五)婚姻互动——族际互通和婚俗相互影响
(六)意识形态互动——信仰多元化
第三章 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特征及其成因
一、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的特征
(一)“古苗疆走廊”地域结构明显
(二)冲突中融合
(三)多元共存
(四)中外民族矛盾出现
二、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特征的成因
(一)清廷统治策略的变化
(二)人口结构变动
(三)民族经济地位
(四)民族自我意识
(五)国际关系变化
第四章 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及思考
一、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促进安顺地区民族融合
(二)促进安顺地区的开发
(三)民族地区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
二、清代安顺地区民族关系引起的思考
(一)合理的民族政策是国家长治久安必要保障
(二)经济基础影响民族关系的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苗疆走廊”的提出、特点及研究趋势[J]. 周毓华,邹莹,周紫东.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2]清代贵州安顺府亲辖地“插花”初探[J]. 张祥刚.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3]改土归流对贵州民族关系的影响[J]. 李懋君.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04)
[4]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J]. 孟凡松. 安顺学院学报. 2011(02)
[5]中国杂散居地区民族关系初探[J]. 杨昌儒. 布依学研究. 1998(00)
[6]清代贵州民族关系的变化[J]. 翁家烈. 贵州文史丛刊. 1987(04)
[7]在贵州的回族[J]. 保健行. 宁夏社会科学. 1986(03)
[8]试论清代贵州的移民[J]. 蒋德学. 人口研究. 1983(05)
[9]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民族关系史座谈会上的讲话[J].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1(06)
[10]咸同年间贵州回民的反清斗争[J]. 保健行. 贵州文史丛刊. 1981(01)
博士论文
[1]反客为主:清代黔西南民族区域的客民研究[D]. 袁轶峰.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清代罗斛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 岑超.贵州民族大学 2018
[2]明清普安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 莫吉照.贵州民族大学 2018
[3]区域社会史视野下花溪清代碑刻调查与研究[D]. 赵兴鹏.贵州民族大学 2017
[4]明清时期安顺地区农业的发展与变迁[D]. 陈静.贵州师范大学 2016
[5]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布依族历史文化变迁研究[D]. 王韬.贵州民族大学 2016
[6]民国时期拉卜楞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 旦知杰.西北民族大学 2014
[7]安龙县民族关系研究[D]. 庹定芳.贵州民族大学 2013
[8]清代贵州义学的时空分布研究[D]. 许庆如.西南大学 2009
[9]贵州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研究[D]. 刘亚.贵州师范大学 2008
[10]咸同年间云贵地区民族关系简析[D]. 刘静.中央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94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69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