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比较视阈中当代中国人的存在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0 15:38
人是社会存在的基点,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影响现代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具有人为性和自组织性特征的现代社会分工,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分工的理论和实践必须体现和合乎人的本性、有利于人的存在与人的发展。分工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人类社会构成要素中的运筹性要素(包括分工、协作、社会管理、社会预测和决策),它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状况。观察不同分工状况下人的存在与发展状况,是我们审视和评价社会现代性特质的一个重要维度和价值尺规,深度追问人的存在与发展进步状况,即是对分工发展是否合理的理性解析。论文从分工的发展与变革出发,比较资本主义自发分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半自觉分工条件下人的存在与发展状况,将人的存在与发展作为审视、反思社会的一个视窗,希图深度揭示马克思分工理论所关注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及其社会发展目标的合理性及可能性,进而审视现代社会合理的发展方向,衡量现代社会的进步程度。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提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下分工同人的存在与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智慧。人的存在与发展同分工之间关系的协调,是通往人的自由...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界体系网络化:全球产业分工的未来发展[J]. 苏浩,王峥.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15)
[2]乡村伦理共同体的重建:从机械结合走向有机团结[J]. 王露璐. 伦理学研究. 2015(03)
[3]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调查研究[J]. 杨乐敏,孙艳香. 中国科技信息. 2012(21)
[4]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思想的比较[J]. 郭忠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5]文化多元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他者认同[J]. 周大鸣. 学术研究. 2012(06)
[6]马克思分工思想研究回溯[J]. 王虎学. 唯实. 2012(04)
[7]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J]. 李文秀,夏杰长.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8]马克思的历史视角分工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崔向阳. 当代经济研究. 2011(08)
[9]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伦理研究[J]. 杨欣. 才智. 2010(36)
[10]从专业化到“碎片化”——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J]. 杨芳. 理论月刊. 2010(07)
博士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研究[D]. 杨秀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2]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张玉华.北京交通大学 2013
[3]转型期中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 范志权.西南财经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全球化背景下关于人的发展的问题思考[D]. 许济庆.合肥工业大学 2012
[2]交往与社会进步[D]. 孙永超.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D]. 陶鹏.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0
[4]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探究[D]. 梁海礁.辽宁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94814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界体系网络化:全球产业分工的未来发展[J]. 苏浩,王峥.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15)
[2]乡村伦理共同体的重建:从机械结合走向有机团结[J]. 王露璐. 伦理学研究. 2015(03)
[3]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调查研究[J]. 杨乐敏,孙艳香. 中国科技信息. 2012(21)
[4]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思想的比较[J]. 郭忠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5]文化多元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他者认同[J]. 周大鸣. 学术研究. 2012(06)
[6]马克思分工思想研究回溯[J]. 王虎学. 唯实. 2012(04)
[7]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J]. 李文秀,夏杰长.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8]马克思的历史视角分工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崔向阳. 当代经济研究. 2011(08)
[9]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伦理研究[J]. 杨欣. 才智. 2010(36)
[10]从专业化到“碎片化”——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J]. 杨芳. 理论月刊. 2010(07)
博士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研究[D]. 杨秀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2]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张玉华.北京交通大学 2013
[3]转型期中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 范志权.西南财经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全球化背景下关于人的发展的问题思考[D]. 许济庆.合肥工业大学 2012
[2]交往与社会进步[D]. 孙永超.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D]. 陶鹏.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0
[4]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探究[D]. 梁海礁.辽宁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94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694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