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社区空间效应 ————以大连为样本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9 18:04
  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是资源、财富却逐渐走向了不平等,而社区住宅作为城市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一点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到富人区和贫民区共存于一个城市的现象。中国的一线大城市吸引着广大年轻大学生、外来流动人口以及进城打工的农业人口,于是,居高不下、让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的房价,与居住于城中村的贫困人口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上,农民工居住在大城市的城中村等地方,找不到“角色模型”或是“示范”效应,到最后可能还是化地不化人的城市化,而贫困集聚地又极易产生社会治安、贫富差距进一步分化等社会问题,所以城市居住隔离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通过文献研究、理论框架构建及实证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展开研究:第一,理清与居住隔离相关的基本理论,对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辨析、整理,分析城市空间的类型及居民选择,并围绕谢林居住隔离模型,画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图。第二,验证我们调研的城市社区样本是否存在居住隔离现象,这里采用的是居住隔离指数—P指数来计算得出,而不是通过不同类型的社区主观臆断区分,如果计算出的P值大于1,则说明存在居住隔离现象。第三,在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分析...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的评价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和技术路线
        1.4.1 结构安排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城市居住隔离的一般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居住分异与居住隔离
        2.1.2 居住隔离与社会隔离
    2.2 城市居住隔离及其邻里效应的理论模型
        2.2.1 空间邻近模型
        2.2.2 有界邻近区域模型
        2.2.3 邻里效应模型
    2.3 社区空间与居住隔离: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2.3.1 社区空间及其社区空间利益
        2.3.2 社区空间选择与居住隔离
        2.3.3 社区空间类型与居住隔离
    2.4 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社区空间效应: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3 城市居住隔离态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3.1 测度方法:居住隔离指数
        3.1.1 居住隔离指数的内涵
        3.1.2 居住隔离指数的类型及选择
    3.2 居住隔离测度:以大连地区为样本
        3.2.1 样本选取
        3.2.2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2.3 数据的处理
        3.2.4 测度结果分析
    3.3 国内其它大城市的经验事实及其现状判断
        3.3.1 城市间居住隔离程度的比较
        3.3.2 城市居民方面
        3.3.3 城市规划方面
        3.3.4 社会政策方面
        3.3.5 几个基本的判断
4 城市居住隔离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4.1 城市居住隔离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
        4.1.1 社区空间利益与居住隔离
        4.1.2 居住隔离的多维度决定因素
        4.1.3 居住隔离形成的结构性模型
        4.1.4 居住隔离形成的局限条件
    4.2 邻里选择对居住隔离影响的实证研究
        4.2.1 数据的来源
        4.2.2 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
        4.2.3 变量的选取
        4.2.4 自变量相关性检验
        4.2.5 影响邻里选择的路径分析
        4.2.6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 迁居流动对居住隔离影响的实证研究
        4.3.1 数据、模型及变量的说明
        4.3.2 实证结果
5 城市居住隔离的社区空间效应分析
    5.1 居住隔离与邻里效应
    5.2 居住隔离与居住歧视
    5.3 居住隔离与迁居选择
    5.4 居住隔离与空间再造
6 结论、政策含义和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含义
    6.3 本文不足和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765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765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f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