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唯物史观语境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11 21:0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远的思想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人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强的时代背景下,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下,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上,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命运的深刻反思和展望。从表面上看,它体现为一种外交思想,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是对解决当前国际社会存在的利益矛盾冲突与共同面临的生存发展挑战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思维构想。它倡导摒弃“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在国际各领域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利益一致的命运共同体。而从深层次的价值角度来分析,它的提出有着深邃的时代必然性,它的思想意蕴和价值皆归远远超出了国际关系领域,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之“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最终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直接动力,普遍性交往的展开是世界历史形成的表现。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中,世界历史进入发展的更高阶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世界历史进入更高阶段的理论...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题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概述
    第一节 “共同体”概念辨析
        一、“共同体”概念的词源辨析
        二、“共同体”概念的形式解析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涵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一、承认差异矛盾的客观存在
        二、强调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
第二章 理论之“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第一节 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最终原因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直接动力
        三、普遍性交往的展开是世界历史形成的表现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历史理论的共同支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历史进入全球化时代的理论反映
        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浪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基础
        三、现实的矛盾与冲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成因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从暴力对抗性交往到倡导协商包容性交往
        二、从被动式交往到倡导主动式交往
        三、从“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到强调平等共享的整体主义价值观
第三章 理论之“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类型的观点
        一、本源的共同体
        二、虚幻的共同体
        三、真正的共同体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共同体思想的承继
        一、从现实的共同体出发,倡导构建符合人类需求的美好社会
        二、从现实的社会条件出发,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现代性困境
        三、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强调发展生产力和普遍的世界性交往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创新
        一、聚焦利益共同体
        二、创新生态共同体
第四章 理论之“归”:自由个人的联合共同体
    第一节 马克思人本学说与共同体思想的统一
        一、马克思人的类本质学说
        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第二节 马克思以人为划分尺度的三种社会形态理论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的依赖关系”
        二、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物的依赖关系”
        三、共产主义社会下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内在契合
        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归旨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人实现自由解放追求的现实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89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789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4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