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逻辑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3 19:09
自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之上,但依然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诸如城乡、区域、结构和分配不平衡,发展质量存在问题和发展总量不充分等。而另一方面,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却愈发显示出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基于此,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创新论断,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复杂形势、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坐标点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研判,是我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表述方面的重大改变和理论创新,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为理论依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矛盾论断的变化为历史背景,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和范式,分别从理论与现实的两个逻辑维度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来进行全面分析与精准探讨,力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对话,诠释理论观点、澄清问题根源、推动实践发展。首先,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吸收与总结的基础之上,本文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和社会矛盾理论的深层内涵出发,着手探讨两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我们认为,社会需要的种类和内涵是具体的,由此导致了社会矛...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选题缘起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及其与社会矛盾的关系
(一)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1.“需要”的概念
2.需要理论的内涵
3.需要理论的结构
(二)马克思的社会矛盾理论
1.主要矛盾
2.社会主要矛盾
(三)需要的具体性与社会矛盾的多样性
1.需要种类的具体性与社会矛盾的多样性
2.需要内涵的具体性与社会矛盾的多样性
二、主体需要的变迁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一)我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性判断
1.党的八大:第一次阐述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划分两类矛盾
3.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时期
4.党的十二大、十三大:进一步坚持和阐释社会主要矛盾
5. 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深化社会主要矛盾认识
(二)新时代的主体需要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基础
1.物质基础的跃升是主体需要更新的基本前提
2.新时代主体需要的多层次与丰富性
三、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特性
(一)社会主要矛盾规范表述的内涵
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
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
3.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二)需要的动态性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性
1.主要矛盾双方的内涵在变化
2.主要矛盾的主要任务在变化
3.主要矛盾的解决途径在变化
(三)需要的条件性与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性
1.需要的条件性和主要矛盾基本属性相对稳定
2.国际地位的相对稳定性
3.基本国情的相对稳定性
四、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路径
(一)新需要带来的新发展理念
1.抓住主要矛盾的关键: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
(二)“彻底需要”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增进民生福祉
1.民生基础——补齐短板
2.民生核心——乡村振兴
3.民生宗旨——美丽中国
(三)需要的层次性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宏观把握
1.平衡领域矛盾:五大领域间协同发展
2.平衡区域矛盾:三大区域协同发展
3.平衡群体矛盾:不同社会群体间共享发展
(四)需要的结构性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持续推动“三去一降一补”
2.振兴实体经济
3.构建现代化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07828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选题缘起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及其与社会矛盾的关系
(一)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1.“需要”的概念
2.需要理论的内涵
3.需要理论的结构
(二)马克思的社会矛盾理论
1.主要矛盾
2.社会主要矛盾
(三)需要的具体性与社会矛盾的多样性
1.需要种类的具体性与社会矛盾的多样性
2.需要内涵的具体性与社会矛盾的多样性
二、主体需要的变迁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一)我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性判断
1.党的八大:第一次阐述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划分两类矛盾
3.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时期
4.党的十二大、十三大:进一步坚持和阐释社会主要矛盾
5. 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深化社会主要矛盾认识
(二)新时代的主体需要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基础
1.物质基础的跃升是主体需要更新的基本前提
2.新时代主体需要的多层次与丰富性
三、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特性
(一)社会主要矛盾规范表述的内涵
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
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
3.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二)需要的动态性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性
1.主要矛盾双方的内涵在变化
2.主要矛盾的主要任务在变化
3.主要矛盾的解决途径在变化
(三)需要的条件性与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性
1.需要的条件性和主要矛盾基本属性相对稳定
2.国际地位的相对稳定性
3.基本国情的相对稳定性
四、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路径
(一)新需要带来的新发展理念
1.抓住主要矛盾的关键: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
(二)“彻底需要”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增进民生福祉
1.民生基础——补齐短板
2.民生核心——乡村振兴
3.民生宗旨——美丽中国
(三)需要的层次性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宏观把握
1.平衡领域矛盾:五大领域间协同发展
2.平衡区域矛盾:三大区域协同发展
3.平衡群体矛盾:不同社会群体间共享发展
(四)需要的结构性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持续推动“三去一降一补”
2.振兴实体经济
3.构建现代化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07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90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