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北宋宰辅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8 20:13

  本文关键词:北宋宰辅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宰辅制度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朝廷中枢体制之一。作为中国历史自中古迈向近世的拐点,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均体现出与其它朝代有所不同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的宰辅制度也别具特色。它在继承隋唐时期三省制政治架构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些新的特征,体现出集体领导、群相协商的基本原则,为北宋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北宋历史的后期阶段,随着朝廷党争的激烈化,群相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宰相权力膨胀,北宋宰辅制度进入权相专制时期。宰辅制度的异化,给北宋政权带来严重的腐败行为和短视的外交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本文在行文架构上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北宋宰辅制度研究的缘起以及意义,厘清了本文的一些核心概念,介绍了本文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并列出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和所引用资料的来源。正文则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讲述了宰辅制度的历史,叙述了北宋之前宰辅制度的由来和演变过程,并考察北宋时期宰辅制度的发展历程。宰辅制度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呈现出由三公制到三省制,再向内阁制的演变轨迹,北宋时期正处于宰辅制度中三省制的衰落时期,正向着两省乃至一省制发展。本章通过将划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历史阶段,勾勒出北宋宰辅制度在北宋176年历史中的演变。第二章采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将宰辅制度分割为对外接口、制度文化、制度目标和组织形式四个组成部分,并结合北宋历史,论述北宋时期宰辅制度这四个组成部分分别由科举取士、士大夫文化、士大夫专政和群相制组织形式所担任,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并指出它们共同构成了北宋宰辅制度。第三章阐述了构成北宋宰辅制度的四个组成部分,即科举取士、士大夫文化、士大夫专政和群相制组织形式对宰辅制度的作用,它们分别发挥着适应环境、模式维系、目标获取和整合的功能。在这些系统功能的共同作用下,北宋宰辅制度在其演变阶段的前中时期得以发展成熟,对北宋政权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贡献。第四章则将目光聚焦于北宋末期,论述了自元yP更化事件后,构成北宋宰辅制度的四个组成部分的变质和异化,北宋晚期科举制度不断僵化、士大夫文化逐渐败坏,官员素质降低,宰辅成员共同的执政目标缺失,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制度体系内部的腐坏使得相权恶性膨胀、权相专制取代了群相协商的执政模式,宰辅制度崩溃,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第五章阐述了北宋宰辅制度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从人员选拔机制、协商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处世理念着手,为当下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结束语作为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并重申了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北宋 宰辅制度 结构功能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91.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第一章 北宋宰辅制度的历史沿革15-20
  • 一、北宋之前的宰辅制度15-16
  • 二、北宋时期宰辅制度的演变过程16-20
  • 第二章 北宋宰辅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20-37
  • —、宰辅制度的对外接口——科举取士20-24
  • 二、宰辅文化——士大夫文化24-28
  • 三、宰辅制度的目标——士大夫专政28-32
  • 四、宰辅机构组织形式——群相制32-37
  • 第三章 北宋宰辅制度发展与成熟之原因37-45
  • 一、科举取士为宰辅机构拉拢人才37-39
  • 二、士大夫文化维系宰辅组织模式39-40
  • 三、士大夫专政抑制皇权40-41
  • 四、群相制组织形式整合宰辅制度41-45
  • 第四章 北宋宰辅制度的失序与崩溃45-53
  • 一、科举制度的僵化45-47
  • 二、士大夫文化的变质47-50
  • 三、士大夫专政的破灭50-51
  • 四、群相制的破坏与权相专制的建立51-53
  • 第五章 北宋宰辅制度对当下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53-55
  • 一、改革公务员选拔机制53
  • 二、强调集体领导原则53-54
  • 三、强调奉献和进取精神54
  • 四、提倡“和而不同”的办事理念54-55
  • 结束语55-57
  • 参考文献57-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0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正中;北宋宰辅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北宋宰辅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403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7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