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03:00

  本文关键词: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能源既是经济资源也是政治资源,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安全问题愈加凸显,尤其是中国的能源供给方面,增幅异常缓慢。近年来,俄罗斯因乌克兰事件的影响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同时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俄罗斯在能源开发上举步维艰,这为中俄在能源方面进一步合作创造了契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能源资源开发变得更加可行,中俄两国利用先天的地缘优势在北极地区展开合作,促进了世界能源格局的演变。能源外交是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主要线索,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以能源外交为视角,分析中俄在北极能源合作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以及行动的成果和不足之处。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俄属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巨大的开采价值对中俄两国都很具有吸引力。能源外交作为中俄两国的政府行为,由于中俄北极能源合作中的外交行为基本受到中俄两国能源战略的指导,因此掌握能源外交的发展脉络首先需要了解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的动因。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中俄两国都有意愿在北极地区进行能源合作,作为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能够最大程度的挖掘北极地区的价值,同时由于世界环境的日趋复杂,中俄北极能源合作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意义。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合作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是亚马尔LNG项目的开展使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产生了质的变化。中俄北极能源合作在能源开发、能源运输、科技合作、制度构建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中俄北极地区能源合作仍属于初级阶段,中俄在合作过程中也遇到诸多问题,因此中俄的能源外交不仅需要不断推动两国的合作,也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总而言之,中俄在北极地区的能源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来说,北极丰富的能源资源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新的动力,中国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北极战略以促进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能源外交 能源战略 北极能源合作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2;F451.2;D822.35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23
  • 一、研究概述9-11
  • 二、文献综述11-16
  • 三、核心概念的厘定16-19
  • 四、相关研究问题的界定19-21
  • 五、课题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21-23
  • 第1章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概述23-37
  • 1.1 中俄能源合作历程概况23-26
  • 1.1.1 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23-24
  • 1.1.2 中俄能源合作的进展24-25
  • 1.1.3 中俄能源合作的困境25-26
  • 1.2 北极能源开发的兴起26-32
  • 1.2.1 北极地区能源简介27-28
  • 1.2.2 北极地区能源的价值28-29
  • 1.2.3 俄属北极地区能源评估29-32
  • 1.3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动因32-37
  • 1.3.1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可行性32-34
  • 1.3.2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必要性34-37
  • 第2章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实践37-51
  • 2.1 中俄北极能源开发的环境构建37-40
  • 2.1.1 中俄北极能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37-38
  • 2.1.2 中俄北极能源开发中的国际政治合作38-39
  • 2.1.3 中俄北极能源开发中的社会关系合作39-40
  • 2.2 中俄北极能源开发合作的实施40-45
  • 2.2.1 中俄北极石油开发合作40-41
  • 2.2.2 中俄北极天然气开发合作41-44
  • 2.2.3 中俄北极能源深加工合作44-45
  • 2.3 中俄北极能源开发的事务性合作45-51
  • 2.3.1 中俄北极能源运输合作之北极航道的开发45-47
  • 2.3.2 中俄北极能源开发之科学技术的合作47-48
  • 2.3.3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之法律法规的支持48-51
  • 第3章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目标与成效51-60
  • 3.1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目标分析51-54
  • 3.1.1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51-52
  • 3.1.2 中国的战略目标52-53
  • 3.1.3 中俄战略目标对比分析53-54
  • 3.2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成效54-60
  • 3.2.1 实现了两国的经济利益54-56
  • 3.2.2 对国内外政治产生了影响56-58
  • 3.2.3 促进多边合作的开展58-60
  • 第4章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建议60-68
  • 4.1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制约因素60-63
  • 4.1.1 合作协议中的歧视性条款60-61
  • 4.1.2 北极地区主权竞争带来的压力61-62
  • 4.1.3 北极地区客观环境的制约62-63
  • 4.2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潜在问题63-66
  • 4.2.1 国家关系与政策稳定性问题64
  • 4.2.2 北极地区开发成本问题64-65
  • 4.2.3 能源企业实力问题65-66
  • 4.3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建议66-68
  • 4.3.1 构建稳定的能源外交体系66-67
  • 4.3.2 明晰双边合作领域67
  • 4.3.3 协调北极国家间的关系67-68
  • 第5章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前景与启示68-72
  • 5.1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的前景68-69
  • 5.2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对中国的启示69-72
  • 参考文献72-7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恒,金京淑;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

2 杨泽伟;;“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法律框架初探[J];法学;2006年04期

3 金祥波;;浅析东北亚能源合作及中国的能源对策[J];长白学刊;2008年03期

4 鲍晟;;能源的中国式难题[J];南风窗;2009年03期

5 赵进军;;中国的能源发展与中法合作——在中法暑期研讨班开幕式上的讲话(节录)[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王海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源合作:趋势与问题[J];俄罗斯研究;2010年03期

7 刘铁男;;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J];求是;2012年13期

8 张耀;;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及其对中国的积极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9 周云亨;杨震;;中美能源合作的进展与不足[J];新视野;2013年03期

10 刘铁男;;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J];理论参考;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多尔日耶夫·阿尔卡吉(Dorzhiev Arkady);中俄能源产业合作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6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晋;某高新区清洁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夏婷;技术创新与能源回弹效应之探讨[D];暨南大学;2015年

3 谭玉华;个体为本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仿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姚巧玉;基于技术进步的我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5 乐无穹;中国分行业、分区域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胡贺;中国经济增长、能源生产和消费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杨再强;青岛市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卢越;国际石油低价背景下的中国能源战略调整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吴幸楠;我国能源回弹效应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白宝鑫;辽宁省能源回弹效应测算分析[D];东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7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437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d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