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模式及其评价的追问与思考——与周新城先生商榷
本文关键词:关于苏联模式及其评价的追问与思考——与周新城先生商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周新城先生反复宣扬"三七开"的论调,不断为苏联模式及其历史的失败辩护,其主要观点和逻辑似是而非。苏联模式是具体体制,不是基本原则,并不代表社会主义本身。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病且日益僵化,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最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三七开"的评价既不符合苏联模式的整体实际,也无法解释其迅速、全面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评价苏联模式的成败得失,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具体的实践标准,而不是抽象的制度标准。苏联剧变的主因和根源在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所谓的高层叛变。"以苏为鉴"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苏联模式 苏联剧变 评价 科学社会主义 “以苏为鉴”
【基金】:201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2014C083) 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A类社科)重点项目(批准号:JAS14184)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61
【正文快照】: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新城先生接连发表了《必须科学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能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加强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必须厘清的几个理论问题》等一系列论文,针对苏联模式及其评价问题密集发声,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教授对社会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凡;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1期
2 冯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J];江汉论坛;2007年11期
3 王书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根本否定[J];探索与争鸣;2007年12期
4 黄志雄;;在与苏联模式比较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谢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9年08期
6 孙忠良;;危机背景下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比较[J];理论观察;2009年06期
7 黄宗良;;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07期
8 赵曜;;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中正确评价中国模式[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5期
9 韦博;;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J];南方论刊;2010年11期
10 程永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辨析[J];学理论;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龙闪;;俄罗斯如何克服苏联模式失败的后果?[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蔡金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3 谢海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模式”:两种话语解读之差异[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长鑫;;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A];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2年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郭欣根;;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定义,内涵和内容[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6 朱可辛;;发展中的“中国模式”[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沈杰;;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中元;丁润萍;;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9 王德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学视阈[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潍坊市委党校 张兰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苏联模式的超越[N];潍坊日报;2011年
2 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N];学习时报;2008年
3 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N];学习时报;2007年
4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杨旭;从比较视角透视中国模式[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南方周末记者 朱又可;中国模式是一个混合模式[N];南方周末;2011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模式”[N];北京日报;2008年
7 赵凌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N];学习时报;2007年
8 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副教授 卢肖文;“中国模式”在探索与创新中发展[N];文汇报;2010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史哲;15年:一个结论两种选择[N];南方周末;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形成、僵化及其教训[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张著清;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封建主义残余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旭宏;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王先伟;苏联模式与中国模式之比较分析[D];集美大学;2013年
3 王亚军;苏联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4 张冰芹;建国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宋秀娟;论苏联模式对中苏分裂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柳民哲;苏联模式与沙俄帝国模式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席卫南;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与评价[D];河南大学;2012年
8 张洋;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江;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D];安徽大学;2012年
10 刘伟民;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模式[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关于苏联模式及其评价的追问与思考——与周新城先生商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0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470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