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及其启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13:00

  本文关键词: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及其启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战后,日本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其一贯重视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日本的道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不同历史阶段的道德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其主旨都是为了提高日本的国民素质,丰富日本民族国民精神生活。战后日本的道德教育特色鲜明,如重视弘扬清明、正直、善良、同情、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之心的传统美德,道德教育内容中推行君主政治主权在民教育、虔敬天皇忠诚国家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劳动体验教育并重的综合性教育,强调受教育主体、群体意识、异域优秀文化和道德实践的完美结合等,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道德教育模式和传统。日本在国内和国际和平主义力量的推动下,其道德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首先是对开设社会科代替战前修身科的改革;其次是增开特设道德教育课,确立道德教育的地位;接着是加强个性教育和道德教育方法的改革。在回顾日本历次道德教育的改革的基础上,着重对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主要途径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日本道德教育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和启示。道德教育也只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进程,使得自身得到发展,才能更好,更有效的促进社会进步。
【关键词】:战后 日本道德教育 历史反思 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731.3;K313.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8-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2-14
  • 第一章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思想渊源14-22
  • 第一节 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道德教育的影响14-18
  • 一、早期儒学的传入对日本道德教育的影响14-16
  • 二、朱子学的道德教育在日本的本土化发展16-18
  • 第二节 近代日本道德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18-22
  • 一、福泽谕吉的道德伦理思想18-19
  • 二、西村茂树的善良道德教育思想19-20
  • 三、新渡户稻造的修善思想20-22
  • 第二章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22-31
  • 第一节 全面主义时期的道德教育22-25
  • 一、民主主义道德教育的确立22-24
  • 二、新道德教育的探索24-25
  • 第二节 特设道德教育体制的确立25-28
  • 一、道德课的特设25-26
  • 二、特设道德课的争论26-27
  • 三、《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27-28
  • 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道德教育28-31
  • 一、70年代至80年代改革时期的道德教育28-29
  • 二、80年代至90年代初改革时期的道德教育29-31
  • 第三章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及特点31-39
  • 第一节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31-36
  • 一、君主政治,主权在民教育31-32
  • 二、虔敬天皇、忠诚国家教育32-33
  • 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33-34
  • 四、劳动体验教育34
  • 五、国际化道德教育34-36
  • 第二节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特点36-39
  • 一、道德教育的直接、间接方式相结合36
  • 二、吸收外来文化与保持民族特色结合36-37
  • 三、采用大一统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37-39
  • 第四章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39-47
  • 第一节 日本道德教育“实践训育”的方法39-41
  • 一、道德授课的实践指导教材39-40
  • 二、开设特别活动40
  • 三、提倡“体验教育”40-41
  • 第二节 日本道德教育的“内面化”方法41-44
  • 一、开展“心灵教育”以培养健全人格41-42
  • 二、开展“感性教育”以强化教育功能42-44
  • 第三节 日本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途径44-47
  • 一、家庭道德教育44-45
  • 二、学校道德教育45-46
  • 三、社会道德教育46-47
  • 第五章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启示47-56
  • 第一节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批判47-51
  • 一、对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批判47-48
  • 二、对军国主义思想的批判48-49
  • 三、对国际化道德教育的批判49-50
  • 四、对“心灵教育”荒废的批判50-51
  • 第二节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51-56
  • 一、发挥政府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51-52
  • 二、拓宽教育渠道,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52-53
  • 三、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53-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林英;回归生活是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出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朱平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3期

3 杨桂兰;论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影响[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4 龙柏林;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J];学术交流;2003年10期

5 戴钢书;“美国道德教育协会第29届年会”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6 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0期

7 徐建华;折射[J];新长征;2005年08期

8 胡小星;谢峰;;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J];党史文苑;2005年22期

9 唐汉卫;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20世纪下半期西方道德教育的基本走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刘卓红;王夏冰;;关于东亚道德教育的思考[J];探求;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东;;略谈红色旅游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A];第四届“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老教授事业贡献奖”颁奖暨老教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建萍;;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尝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徐华中;;浅谈学校与家庭联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李国君;张树立;李彤辉;;运用传统美德故事进行道德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6 王晶;;和谐社会语境下道德教育的困顿与克服[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8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米世雄;;加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尝试[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10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王立东;略谈红色旅游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上)[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首席记者 李倩;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3 王丽英;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卧 松 编译;看日本小学开展道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4年

5 ;抓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N];福建日报;2003年

6 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特征[N];光明日报;2004年

7 孙智;全社会都来关注道德教育[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8 王勤;道德教育要直面现实生活[N];浙江日报;2001年

9 于正江邋张晓义;要坚持不懈开展道德教育[N];承德日报;2007年

10 唐爱民;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意蕴[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想;近代日本道德教育及其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李先军;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表扬[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太平;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7 刘丙元;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亭智(Tran DinhTri);佛教道德教育与越南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欣;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彭红科;走向理解的道德教育[D];广州大学;2008年

3 刘亭亭;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邱勤;析道德教育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立;加强高校研究生道德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曾巧林;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7 韦京利;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倩;中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春兰;智力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10 连万桂;我国慈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及其启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3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493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4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