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谠“中国政治研究”析论
本文关键词:邹谠“中国政治研究”析论
更多相关文章: 邹谠 政治现代化 制度化 国家——社会关系 政治文化
【摘要】:作为杰出的美籍华裔政治学家,邹谠对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的解读表现出他深厚的方法论和理论功底。因而,对邹谠研究方法的探讨和研究主题的剖析,对我们站在当下看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在研究方法上,邹谠十分强调要将西方政治学理论与中国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立足于中国政治,充分利用西方政治学理论的新近研究成果,邹谠提出要用“宏观历史”与“微观机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政治发展的诸问题。在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上,笔者试图借用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有效国家、民主问责和法治”这三个判断“政治现代化”的标准,从三个维度分析和评价邹谠关于中国民主转型问题的理论思考。第一个维度是邹谠对中国国家——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近代以降,中国的知识分子试图寻求一个有效国家以克服全面爆发的社会危机,中国共产党抓住机遇、克服危机,建立起强大的政党国家。与之相对应,邹谠用“全能主义”而非传统的“极权主义”一词描绘了建国以后直至改革开放一直存在的国家——社会关系。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权力开始逐渐退出社会领域,国家社会关系在由“四项基本原则”和“十届三中全会”两条界限所规定的范围内左右摇摆。当下,实现政治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国家社会关系,寻求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妥协与合作。第二个维度是邹谠对中国政治制度化问题的分析。与很多学者一样,邹谠也非常关心中国政治制度化的问题。他认为实现中国政治制度化不仅要处理好中国精英政治中非正式政治和正式政治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摒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全输全赢”的政治思维,转而寻求政治上的妥协与合作。只有稳定的制度化构建,我们才能为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第三个维度是邹谠通过对政治文化的解读从而来思考中国民主转型的问题。在对待传统政治文化方面,邹谠建议通过五对新的范畴而非之前“体与用”的关系来进行分析。此外,邹谠还探讨了建国以来形成的“群众”政治文化。群众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臣民,但也还不是民主社会之下的公民;而对于实现政治现代化而言,只有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才能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构建。这其中,知识分子作为公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应该凭借其独立的品格担任重要职责,为当下中国民主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邹谠 政治现代化 制度化 国家——社会关系 政治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1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12-13
- 1.2 研究现状13-16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2 境外研究现状14-16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7
- 1.3.1 研究思路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7-18
- 1.4.1 研究的重点17
- 1.4.2 研究的难点17-18
- 第2章 邹谠研究中国政治的方法分析18-28
- 2.1 邹谠学术研究的具体方法18-22
- 2.2 对邹谠研究方法的简略评述22-28
- 2.2.1 美国的中国研究方法演进22-25
- 2.2.2 对邹谠研究方法的评述25-26
- 2.2.3 推动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26-28
- 第3章 国家——社会关系与政治现代化28-38
- 3.1 二十世纪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演变28-31
- 3.2 何谓“全能主义”31-33
- 3.3 解读国家——社会关系与政治现代化33-38
- 3.3.1 对“全能主义”国家——社会关系的评价33
- 3.3.2 对国家——社会关系与政治现代化问题的分析33-38
- 第4章 政治制度化与政治现代化38-48
- 4.1 非正式政治38-39
- 4.2 “不可沽名学霸王”39-41
- 4.3 制度化建设与政治改革41-44
- 4.3.1 制度化进程42-43
- 4.3.2 实现制度化的逻辑43-44
- 4.4 解读制度化建设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44-48
- 第5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48-53
- 5.1 邹谠的政治文化观48-50
- 5.2 知识分子的角色50-51
- 5.3 解读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51-53
- 第六章 余论53-58
- 6.1 邹谠政治现代化思想的简要概述53-54
- 6.2 简要的比较性解读54-58
- 参考文献58-63
- 致谢63-64
- 附表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运麟;政治权威现代化与政治稳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郭国祥;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政治权威[J];探索;2003年01期
3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J];理论参考;2003年07期
4 张体魄;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强化党的政治权威[J];党建研究;2004年08期
5 丁志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文明政治观[J];人大研究;2007年01期
6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转型与发展[J];理论探讨;2007年03期
7 朱斌;;传统中国政治权威的建构与解构[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文涛;;论法治对政治权威的约束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期
9 G.阿尔蒙德 ,李黎;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08期
10 顾国泉;;考古材料与政治权威[J];读书;1989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励;;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发展[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光辉;彭斌;;认真对待共和国——关于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的思考[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侯风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增强党的政治凝聚力的思考[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程竹汝;;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动力[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7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蔡小平;;政治与道德[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魏星河;;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与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紧跟;;试论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基本条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振国;政治权威与民主、法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2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N];学习时报;2002年
3 吴毅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权威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萧功秦;驳中国经济崩溃论[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赵虎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性[N];学习时报;2005年
6 齐三平;为什么要坚决抵制“军队非政治化”[N];解放军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铭;乌克兰转型中的宪政权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8 梁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发展中的政治学新兴交叉学科(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李乔;《历史决议》既是政治权威,又是理论权威[N];北京日报;2006年
10 市委党校 匡永琼;培育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光;政治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雷振文;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调适路径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4 鞠健;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6 王超;苏格兰启蒙政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8 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9 袁柏顺;寻求权威与自由的平衡[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奇;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许丽英;提高党的政治权威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鹏;中国公民非传统型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向东;当代中国微博政治参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曹帅;转型社会视阈下中国的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倩楠;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7 菅茂峰;内蒙古自治区政治文明建设的环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和瑞云;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冷漠现象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9 米耀乾;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朱栋荣;邹谠“中国政治研究”析论[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30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530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