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马克思认为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之所在,实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多元利益诉求和矛盾随之凸显,如何解决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公正与和谐也就成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对于社会公正的深刻理解,以及在社会调剂方面所提出的措施,对于调节社会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马克思社会公正的思想加以研究,以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分析研究了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产生的条件以及发展过程。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资本主义生产矛盾的激化、资本剥削的加剧为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普鲁士专制制度的压迫、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启蒙运动的兴起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出现奠定了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内容及特征。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包含以下内容,即:利益分配的公正、基本权利的公正、文化教育的公正、社会调剂的公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正。其特征表现为三个统一,即:历史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及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第三部分,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对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论述。实现社会公正,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要始终将公正的理念贯彻于各项工作之中,秉承着机会公正、程序公正、实质公正的原则,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的满足人民需求。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是科学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分析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内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公正思想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1;D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0
- 1.1 课题背景9-11
- 1.1.1 选题目的9-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1-18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1-14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4-17
- 1.2.3 发展趋势17-18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8-19
- 1.3.1 研究内容18
- 1.3.2 研究方法18-19
- 1.4 创新点19-20
- 2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产生与发展20-30
- 2.1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产生的条件20-22
- 2.1.1 政治条件:专制制度的压迫及工人运动的兴起20-21
- 2.1.2 经济条件:资本剥削及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激化21-22
- 2.1.3 思想条件:启蒙运动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22
- 2.2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发展过程22-29
- 2.2.1 社会公正思想的早期探索23-26
- 2.2.2 社会公正思想的初步确立26-28
- 2.2.3 社会公正思想的丰富与发展28-29
- 2.3 本章小结29-30
- 3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30-38
- 3.1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主要内容30-35
- 3.1.1 利益分配的公正30-32
- 3.1.2 基本权利的公正32-33
- 3.1.3 文化教育的公正33-34
- 3.1.4 社会调剂的公正34-35
- 3.1.5 代际之间的公正35
- 3.2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特征35-37
- 3.2.1 历史性与理想性的统一35-36
- 3.2.2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36-37
- 3.2.3 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37
- 3.3 本章小结37-38
- 4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当代价值38-50
- 4.1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经济建设的价值38-40
- 4.1.1 有利于提升劳动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38-39
- 4.1.2 有利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缓解利益冲突39-40
- 4.2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政治建设的价值40-42
- 4.2.1 有利于完善民主制度40-41
- 4.2.2 有利于推进法治建设41
- 4.2.3 有利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41-42
- 4.3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文化建设的价值42-44
- 4.3.1 有利于确保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43
- 4.3.2 有利于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43-44
- 4.4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社会建设的价值44-46
- 4.4.1 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44-45
- 4.4.2 有利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45-46
- 4.5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46-48
- 4.5.1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6-47
- 4.5.2 有利于完善生态法制建设47-48
- 4.5.3 有利于实现生态的代际公正48
- 4.6 本章小结48-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康;发展中的社会公正与社会稳定[J];价格与市场;2002年06期
2 乔晓毅,褚海萍;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及其实现[J];兰州学刊;2003年06期
3 李炜光;论当代中国的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J];中州学刊;2003年03期
4 吴筇;社会公正:不容虚置的砝码[J];创造;2004年01期
5 赵金亮,卜建华;全面小康与社会公正[J];兰州学刊;2004年01期
6 唐环;论社会公正及其实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徐友渔;腐败、社会公正和市场经济[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12期
8 王海玲;社会公正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J];中国出版;2005年05期
9 南皮;社会公正的理性追寻[J];前线;2005年07期
10 董建萍;试论加强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基础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紧迫课题[J];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荣娟;施雪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琛;;应然与实然视域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及启示[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3 徐鸿武;;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陈国权;王勤;;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5 徐鸿武;;实现社会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意义[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5年
6 罗文东;;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7 董建萍;;三大规律视角下的社会公正问题——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肖陆军;;论社会公正及政府公共服务制度改革[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建磊;;民间视频推动社会公正的效度与限度分析——以近年多起网络事件为例的经验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喻泽丽;;构建和谐社会——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观念的碰撞和利益的磨擦[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正连;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公正[N];中国社会报;2005年
2 泰州经济开发区 霍雨霞;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N];泰州日报;2007年
3 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郑鹏昊;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N];甘肃经济日报;2008年
4 新华社记者 夏文辉;让社会公正照亮全世界[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任理轩;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N];人民日报;2011年
6 任理轩;认识到位 举措得力 形成合力[N];黄石日报;2011年
7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 吴忠民;社会公正是中共执政的重要价值观[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8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刘丽萍;提高社会公正度[N];学习时报;2012年
9 记者 王珏玢;还有多少“潜规则”在牺牲社会公正[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10 本报评论员 刘章西;清理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N];湖北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邬巧飞;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及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陈炜;英国税收与社会公正[D];山东大学;2012年
3 李卓;公益诉讼与社会公正[D];吉林大学;2006年
4 白石;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陆玉胜;商谈、法律和社会公正[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清;关于社会公正的哲学思考[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陈新明;从实践生成论的角度透视我国当代社会公正[D];中南大学;2008年
3 周正宏;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黄昌洪;论社会公正[D];武汉大学;2005年
5 包世琦;社会公正问题的听证制度视角分析[D];郑州大学;2006年
6 王军;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公正[D];山东大学;2007年
7 孔祥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公正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王晓禹;社会和谐视域中的社会公正[D];苏州大学;2008年
9 顾业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公正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黄黎黎;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指导下的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25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62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