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

发布时间:2016-07-08 11:11

  本文关键词: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大学》 2011年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

邹贵福  

【摘要】:本文作为把符号互动论这一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模式应用于解释国家和国家间互动的有益尝试,试图把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个体来探讨它的社会心理过程,笔者认为这是当前国际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当前国际政治学的社会学转向中被忽略的部分。在国际社会的“社会性”日益增强的今天和未来,把国家作为社会进程中的“社会人”看待有利于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考察国家之间的互动行为,建立在符号互动论中共享的“表意符号”基础上的社会互动为国家间的合作找到了新的理论解释,国家不仅仅像主流国家关系理论描述的那样把战争和冲突作为自己的主要关注点,它们更加重视国家间的互动合作行为。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前言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综述以及论文框架和创新之处三个方面引出正文;第一章本文考察了对本文的理论建构有重要作用的观点“国家也是人”,以此跨越社会学与国际关系学之间的鸿沟;第二章提出国家也是一个“社会人”的观点,并表明本文是建构一种国家间互动的微观理论;第三章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笔者在介绍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把符号互动论的解释模式应用到解释国家行为中,探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国家是如何认识自身、如何作出行动以及如何进行互动的;第四章把上文的解释模式应用到21世纪中日关系的具体实例分析中;结论认为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更容易产生合作而不是冲突。 前言部分笔者从冷战后国际政治发生的实质性变化出发,认为当代国际政治对国际社会的“社会性”越来越重视,同时这种现象在理论上得到体现,各种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国际关系的理论纷纷出现;然后笔者对当前出现的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国际关系的理论作出梳理总结,认为它们没有包含应用特定社会学理论解释国际关系的尝试,本文正是对这一缺陷作有益补充,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主要论证了“国家也是人”观点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出论证。第一方面考察亚历山大·温特对“国家也是人”观点的论证;第二方面笔者认为政治学领域的国家理论中也是把国家作为人看待的;第三方面笔者考察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家如何处理国家的,认为他们在理论建构过程中也都直接或间接把国家进行人格化处理;最后总结我们的结论,即虽然“国家也是人”观点依然有局限性,但它是真实的,对理论建构是有帮助的。 第二章笔者进一步分析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把国家作为什么样的人看待,认为它们把国家作为“政治人”、“道德人”以及“经济人”看待的同时,却忽视了把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人”看待。在国家是一个社会人的假设下引入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互动论的解释模式适用于国家间互动。根据符号互动论的特征和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需求,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模式是一种微观理论。 第三章是理论建构部分,笔者首先介绍符号互动理论的总体概况,指出乔治·赫伯特·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并重点介绍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思想。然后把米德思想应用到对国家行为的解释中,分别探讨了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国家是如何认识自身、国家是如何作出行动以及国家是如何进行互动的,认为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国家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够实现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总结认为在国际社会共享的“表意符号”日益增强的基础上,国家之间的互动更容易产生合作而不是冲突。 第四章是案例分析部分,主要把符号互动论对国家间互动的解释模式应用到21世纪中日关系的分析上,考察小泉执政时期不和谐的政治交往符号是如何在安倍时期实现调整的。认为中日关系得以转变的关键是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持续不断的符号互动进程。 文章的结尾主要对全文作出总结,并进一步强调自己的结论,即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更容易产生合作。虽然符号互动论并不否认冲突的存在,但国际社会基础上的冲突和前国际社会的冲突有本质上的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处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80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前言8-17
  • 一、问题的提出8-10
  • 二、研究综述10-14
  • 三、论文框架及创新之处14-17
  • 第一章 国家也是人17-31
  • 第一节 温特的观点17-21
  • 一、《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的观点17-18
  • 二、《国际理论中作为人的国家》中的观点18-21
  • 三、总结21
  • 第二节 在国家理论中寻找论据21-24
  • 第三节 主流国关理论对国家的处理24-29
  • 第四节 小结29-31
  • 第二章 建构一种国家间互动的微观理论31-36
  • 一、国家是一个"社会人"31-33
  • 二、建构一种国家间互动的微观理论33-34
  • 三、理论建构的条件假设34-36
  • 第三章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36-54
  • 第一节 符号互动理论综述36-43
  • 一、符号互动理论介绍36-38
  •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内容38-39
  • 三、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思想39-43
  • 四、总结43
  • 第二节 国家人是如何看待自身的43-46
  • 第三节 国家人是如何作出行动的46-49
  • 第四节 国家人之间是如何进行互动的49-51
  • 第五节 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冲突51-54
  • 第四章 21世纪中日关系的符号互动论分析54-65
  • 一、小泉执政时期不和谐的政治交往符号55-58
  • 二、小泉执政时期其他领域的友好交往符号58-60
  • 三、安倍晋三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其后中日关系的发展60-63
  • 四、总结63-65
  • 结语65-68
  • 参考文献68-7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圣河;;论教师课程的社会学基础[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耀东;;中日双边互动的战略性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1年01期

    2 秦治来;;试论传统建构主义在国际政治学中的异军突起[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郭树勇,叶凡美;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会学渊源[J];国际观察;2002年01期

    4 郭树勇;;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J];国际观察;2006年02期

    5 郭树勇;;女权主义、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社会学[J];国际观察;2007年01期

    6 杨旗;;“国家”、“国际”研究的历史和社会学视角——历史社会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复兴[J];国际观察;2009年05期

    7 王军;;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基于流派的考察[J];国际论坛;2006年02期

    8 王军;;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关于跨学科特点的分析[J];国际论坛;2006年05期

    9 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3期

    10 何晨青;石斌;;错觉与战争的起因——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例[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8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9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10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李心悦;;浅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法;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震,董立河;论西方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吴怀中;;从《防卫白皮书》看日本对华安全政策[J];东北亚论坛;2009年01期

    3 王军;;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基于流派的考察[J];国际论坛;2006年02期

    4 时殷弘;关于中国的大国地位及其形象的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Z5期

    5 王学东;;国家声誉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6 毛晓光;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7 苏国勋;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8 赵建民;“大东亚共荣圈”的历史与现实思考[J];世界历史;1997年03期

    9 赵勇,聂资鲁;美国学术界关于“罗斯福与美国进入二战”的研究概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10 朴金波;;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哲学史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治来;[N];学习时报;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银华;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建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9·11”事件后的新形势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J];当代世界;2002年08期

    3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4 肖欢容;“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比较与借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世界经济;2003年05期

    5 孙学峰;学术批判不同于道义谴责——评《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6 朱锋;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7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骨干力量与流派分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8 王军;“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比较与借鉴”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9 王逸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对成就与缺失的几点感受[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10 俞正梁;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程诚;;比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观念异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5 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6 金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一项研究议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8 黄海涛;;国际关系理论评价问题浅析——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视角[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10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 赵银亮;[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梁守德;[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王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倪世雄 赵曙光;[N];解放日报;2011年

    7 唐世平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延华;[N];光明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毛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3 蒋建忠;印象理论与外交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4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英州;政治文化视角的国家软实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余成;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建的路径探索[D];外交学院;2008年

    2 劳拉(Laura Paletta Crespo);东亚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不协调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9年

    3 唐江雨;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前景探析[D];国际关系学院;2009年

    4 张克宁;个人主义、关系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丽萍;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耿淼;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间信任问题的理论初探——国家间信任的概念及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兼容性[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7 温丽娟;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郭彦;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D];暨南大学;2004年

    9 冯士琳;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构建路径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余丽;试论“和平崛起”思想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67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c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