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年
冷战时期软势力范围个案研究
王雪
【摘要】:二战结束前后,主要战胜国根据雅尔塔体系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传统国际关系格局的那种“帝国—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势力范围的概念和内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国家性质、对外政策等方面的本质差别,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政策也有明显不同。美国由大战期间明确反对在战后建立势力范围转而接受势力范围的现实,并力争扩大美国式的势力范围,完成了从建构全球性集体安全体系到集团对垒模式的蜕变,由此成为西方阵营的霸主。苏联则本着“安全带”的构想,围绕苏联周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对东欧和远东地区的处理方式最具传统权力政治的色彩,而对芬兰等北欧地区国家则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芬兰作为历史上俄国的附属国,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成为苏联“软势力范围”的方式,并借助美国的同情和援助,得以保持其独立和西方式民主制度,避免了东欧化。 本文首先介绍势力范围及软势力范围的概念、运行机制。软势力范围是指一个弱国在政治上接受或提出一系列适应强国的措施,以便正式地或非正式地建立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是它愿意忍受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被征服或被更直接统治的危险。通过论述雅尔塔体系关于战后世界的安排,明确了美苏英等大国是怎样划分战后各自的势力范围,进而分析二战后美苏势力范围政策的内涵,对比美苏势力范围政策的差别。以芬兰为一个特殊案例,详细分析芬兰是如何成为苏联的“软势力范围”,分析苏联对芬兰采取的政策措施、美国的芬兰政策对芬兰成为苏联“软势力范围”产成的影响。 通过对冷战时期芬兰这一苏联“软势力范围”的研究,本文得出了“软势力范围”给苏、美、芬三国带来了多重影响的结论:保证了苏联自身的安全感,平衡了苏芬之间微妙的关系,满足了美国北欧战略的要求,控制了苏联在北欧地区的进一步扩张;芬兰避免了被占领并保持了独立,为芬兰本国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内部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使芬兰经济持续好转,在冷战结束后,芬兰成为北欧发展较好的国家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15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纪胜利;;艾森豪威尔政府芬兰政策初探[J];世界历史;2006年02期
2 杨和平;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周乾;罗斯福总统与美国二战期间对香港政策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方旭红;论“黄祸论”的形成根源及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储新宇;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根源及实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刘国华;抗美援朝是捍卫国家安全的唯一正确选择[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6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7 齐秀丽;;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的国际收支困境与对策[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8 田世锭,刘鹏,田世铠;试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难困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杨晓龙;东亚区域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泽生;王淑云;;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牛可;;早期冷战中美国的国家建设[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4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5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孙泽生;;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7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8 丁明;;1992年中俄关系略论[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程珂;;中国学者对建国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义虎;;两岸经贸与两岸关系的有效预期[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六)[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士锋;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帅;从门罗主义到门户开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黄厚;伊斯兰民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何静;对话外交与冷战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少华;中国与联合国的创建[J];世界历史;1996年03期
2 曹胜强;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J];世界历史;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罗庚;;我怎样在向苏联学习[J];数学通报;1952年04期
2 王白石;;和伟大的苏联人民在一起的时候[J];世界知识;1953年19期
3 静;;Б·Г·道布伦拉沃夫[J];电影艺术;1956年03期
4 K·伊凡諾夫 ,白冷;苏联人民热烈纪念关汉卿[J];中国戏剧;1958年12期
5 王庆;;苏联极北地区的明珠[J];世界知识;1961年03期
6 延声;;你知道《喀秋莎》这支歌吗?[J];音乐世界;1984年03期
7 林如;;元帅与灰鼠皮军大衣[J];世界博览;1995年09期
8 云飞;;大敌当前[J];电影文学;2001年03期
9 曹卫平;;20世纪后半期东盟国家与苏联的关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蒲国良;;斯大林时期苏联苏维埃体制变异的历史机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成章;;苏联缘何解体?[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吴嘉蓉;;论苏联在时代问题上的重大失误及其后果[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马晶;权红;;冷战时期的中朝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4 潘君祥;;访苏漫谈[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5 于鲁江;;浅析政治文化与中国的对外政策[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林晓光;周彦;;菅直人内阁的对外政策与日美、日中关系[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7 谭荣邦;;冷战时期西欧共产党的兴衰及启示[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8 朱鸿博;;在亲美独裁者与自由理想之间:冷战时期美国拉美外交政策的悖论(简略稿)[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黄时鉴;;元代的对外政策与中外文化交流[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10 文宇;;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评述[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励;[N];北京日报;2007年
2 江平;[N];法制日报;2011年
3 周南庄;[N];国防时报;2011年
4 ;[N];国防时报;2010年
5 梁小民;[N];东方早报;2011年
6 郭继丰;[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N];光明日报;2010年
9 李学江;[N];人民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冮冶;[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建立;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爱茹;苏联二十年代的党内斗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王卓;冷战两大阵营对抗的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陶亮;理想主义与地区权力政治:冷战时期印度对外政策[D];云南大学;2012年
6 樊百玉;走向戴维营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俊;承认的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8 刘芝平;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在北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毅达;冷战时期美国亚洲战略框架下的日泰关系[D];云南大学;2012年
10 崔建平;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1941-1956)[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冷战时期软势力范围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西鑫;冷战时期美苏在拉丁美洲地区的争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宁;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能源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苏栋;苏联利用西方1929-1933年经济危机问题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杨彬;国际角色定位与苏联的兴衰[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张锋;苏联在罗马尼亚驻军研究(1944-1958)[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晨曦;论美国对玻利维亚政策(1952-1964)[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冯利花;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研究(1949-195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郑玮;美国主流报刊对苏联心理战作用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陈欢欢;苏联社会意识形态管控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6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