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理念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8:11

  本文关键词: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理念与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十八大 中国外交 新理念 实践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仍处于大可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会,以新理念、新思路发展与世界的外交关系。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虽然延续了以往的大政方针,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这些新理念和外交实践活动是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相关联的。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值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连续三年保持世界第一。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我们要更加关注中国的对外交往能力建设,为我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却更加复杂多变。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大国发生了债务危机和主权信用危机,并引发世界部分区域政局动荡,冲突不断发生。美国实施“转向亚洲战略”,开始将视线转向亚洲,并多次干预中国周边事务,导致中国的周边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本文基于十八大以来多个关于外交的会议和讲话精神,采用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发展从三方面做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分析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对外交往中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主要挑战。第二部分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对外交往中提出的一些新理念以及实践活动。通过查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会议上的讲话内容以及中国政府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可以总结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理念包括:中国梦与世界梦互通互融、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正确义利观、用“亲、诚、惠、容”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用“真、实、亲、诚”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用“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等新理念。在这些新理念的指导之下,中国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实践。第三部分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所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做一总结,并对今后中国外交提出展望。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新形势,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变化,并对近年来中国对外交往的走向进行探索,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
【关键词】:十八大 中国外交 新理念 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2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创新点摘要6-9
  • 绪论9-12
  • 第一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面临的新形势12-18
  • 1.1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新形势12-15
  • 1.1.1 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12-13
  • 1.1.2 国际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13-14
  • 1.1.3 地缘政治较量此起彼伏14-15
  • 1.1.4 国际体系深刻变革15
  • 1.2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面临的国内新形势15-18
  • 1.2.1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6-17
  • 1.2.2 大国地位与大国心态不协调17-18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理念与实践18-30
  • 2.1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理念18-23
  • 2.1.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外交的根本追求18-19
  • 2.1.2 推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9-20
  • 2.1.3 强调正确的义利观20
  • 2.1.4 用“亲、诚、惠、容”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20-21
  • 2.1.5 用“真、实、亲、诚”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21-22
  • 2.1.6 用“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建立新型大国关系22-23
  • 2.2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实践23-30
  • 2.2.1 倡导建设“一带一路”、建立亚投行23-24
  • 2.2.2 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24-25
  • 2.2.3 积极推动全方位外交25-27
  • 2.2.4 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27-28
  • 2.2.5 加强国内改革,促进外交活动顺利进行28-30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及走向思考30-38
  •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30-34
  • 3.1.1 坚持外交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30-31
  • 3.1.2 坚持外交布局的全局性和决策的统筹性31-32
  • 3.1.3 首脑外交更加突出灵活32-33
  • 3.1.4 强调以实现“中国梦”为出发点,,坚持“底线思维”33
  • 3.1.5 强调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33-34
  • 3.2 中国外交的走向思考34-38
  • 3.2.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对外开放战略不会变34-35
  • 3.2.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不称霸35-36
  • 3.2.3 坚持公共外交战略36-38
  •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1
  • 发表文章目录41-42
  • 致谢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艳霞;新中国外交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J];理论界;2000年05期

2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新中国外交剪辑(六)[J];党史文汇;2001年03期

3 肖宗志;建国50多年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论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杨丽红;与时俱进的中国外交[J];沧桑;2003年03期

5 金正昆;试论当代中国外交形象的塑造[J];国际论坛;2003年03期

6 金正昆;试析当今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举措[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07期

7 李星;从开放档案看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建立[J];中国档案;2004年04期

8 刘若南;;走下神坛的中国外交[J];观察与思考;2004年13期

9 阮宗泽;;构建和谐世界的中国外交[J];协商论坛;2005年12期

10 ;和平、发展、合作——李肇星外长谈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J];重庆与世界;2005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牛军;;五十年的中国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马驰;;略论邓小平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卫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外交战略与策略选择[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10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记者赵伟;2009年版《中国外交》在长首发[N];长春日报;2009年

3 钮维敢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刘建飞;理性考评中国外交[N];学习时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谢方;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尹承德;今年中国外交有亮点[N];解放日报;2012年

7 记者 李琰 王远 于淼;第八届“蓝厅论坛”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2年

8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2013年的中国外交: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N];解放日报;2013年

9 ;读“蓝厅热词” 把脉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3年

10 钟声;预测中国外交的关键[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任远U

本文编号:687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687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e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