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袁正清研究员访谈
本文关键词:国际政治的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袁正清研究员访谈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学科 社会学研究 博士研究生 国际关系研究 国际规范 工具理性
【摘要】: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建构主义研究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学理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引入中国后为何能在青年学者中间产生广泛影响?中国建构主义理论的长期发展前景如何,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改进空间?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过程中,中国学者可否以建构主义为支点,做出新的学理贡献?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曹德军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袁正清研究员。袁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组织与中国外交,著有《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和《国际关系研究:议题与进展》等。
【关键词】: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科;社会学研究;博士研究生;国际关系研究;国际规范;工具理性;
【分类号】:D822
【正文快照】: 一、国际政治建构主义的学理特色 曹德军(以下简称“曹”):您曾将建构主义的兴起界定为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种转向? 袁正清(以下简称“袁”):建构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之后,形成 了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鼎足的局面,沃尔特(Stephen M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银;;规范竞争与互补——以建设和平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4期
2 陈拯;;框定竞争与“保护的责任”的演进[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2期
3 陈拯;;内发的变革:中国与国际人权规范互动的自主性问题[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陈拯;;身份追求与规范建设——“边缘大国”改造国际人权规范的动机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特约记者;;国际政治的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袁正清研究员访谈[J];国际政治研究;2016年02期
2 花勇;;人道主义危机治理规范的变迁——倡议联盟框架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01期
3 颜琳;;武装组织规范学习的动力与进程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8期
4 张旗;;变革的中国与人道主义干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4期
5 陈拯;;建构主义国际规范演进研究述评[J];国际政治研究;2015年01期
6 曾向红;王慧婷;;不同国家在“保护的责任”适用问题上的立场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1期
7 刘毅;;关系取向、礼物交换与对外援助的类型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12期
8 曾向红;霍杰;;西方国家对“保护的责任”的选择性适用:影响因素与案例分析[J];欧洲研究;2014年05期
9 李少杰;赵可金;;中国白皮书的国际政治功能变迁[J];国际政治科学;2014年03期
10 任慕;;“保护的责任”的运用及扩散——以规范的发展过程为中心[J];太平洋学报;2014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宗友;;西方正义战争理论与人道主义干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10期
2 黄超;;框定战略与“保护的责任”规范扩散的动力[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9期
3 黄瑶;;从使用武力法看保护的责任理论[J];法学研究;2012年03期
4 阮宗泽;;负责任的保护:建立更安全的世界[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3期
5 曲星;;联合国宪章、保护的责任与叙利亚问题[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6 朱立群;;中国与国际体系:双向社会化的实践逻辑[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谢婷婷;;行为体策略与规范传播——以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为例[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8 刘骥;张玲;陈子恪;;社会科学为什么要找因果机制——一种打开黑箱、强调能动的方法论尝试[J];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04期
9 张小明;;中国的崛起与国际规范的变迁[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林民旺;朱立群;;国际规范的国内化:国内结构的影响及传播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1世纪国际政治八大趋势[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04期
2 段志超;技术与国际政治[J];长白学刊;2000年05期
3 庞中英;;可叹的国际政治[J];世界知识;2000年20期
4 邹衍;关于信息网络化对国际政治影响问题的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1年14期
5 ;21世纪国际政治的五大发展趋势[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1年01期
6 王逸舟;;不变与变: 二零零零年的国际政治与安全[J];世界知识;2001年03期
7 李;;21世纪国际政治的五大发展趋势[J];资料通讯;2001年01期
8 张鸿石;论历史对国际政治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1期
9 李兴;关于政治文化与国际政治关系的再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包军,鹿琦;试析语言与国际政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崔建树;;超越循环: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及其缺陷[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2 胡键;;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观[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3 张永义;;价值观外交与国际政治伦理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田文林;;对国际政治中民族分离1问题的多维分析[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余伟民;;“强大国家”与“先进国家”——关于大国崛起两重含义的辨析[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6 李心华;;思想上高度解放,学术上实事求是——高放先生对“同时胜利”和“一国胜利”问题的研究述评[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阳;;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雷忠勤;;中国决不依附任何人——解读邓小平的一个忠告[A];世纪伟人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关;小人物折射国际政治大现实[N];北京日报;2013年
2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朱锋;“棱镜”折射国际政治是与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林利民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国际政治大趋势与中国新机遇[N];中国国防报;2012年
4 严骏;中国革命的国际政治理由[N];中山日报;2009年
5 田光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中说谎行为的理论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关于女性与国际政治的再思考[N];中国妇女报;2003年
7 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张智新;历史公案与现实政治[N];东方早报;2007年
8 王新刚;国际政治中的海湾石油因素[N];中国石油报;2003年
9 孙超;《大外交》: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的巅峰之作[N];中华读书报;2014年
10 外交学院英语系 孙吉胜;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与议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杰;国际政治中的制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徐长春;国际政治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林涛;科技与大国崛起: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暨南大学;2008年
4 万明;国际政治中女性领导人的政治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超伟;吉野作造的国际政治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刘斌;新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张永义;国际政治视域中的世界主义伦理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何帆;全球化时代的对外政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毅;国家间权力妥协:概念、历史和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成功;国际政治中的复杂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姚方亮;国际政治中的妥协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佳佳;论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洪蕾;非政府组织在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钱海英;当代女性国际政治参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字紫龙;论当代国际政治体系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姜海鹏;国际政治系统的复杂性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许峰;论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D];湘潭大学;2007年
9 马睿;论老子思想的国际政治意义[D];燕山大学;2009年
10 苗廷;国际政治视野中的道德失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25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72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