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易房养老”的优势及其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6 03:11

  本文关键词:“易房养老”的优势及其可行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易房养老 比较优势 可行性 反向抵押贷款


【摘要】:“易房养老”是一种在很多国家推行较广的“以房养老”方式。与另一种主要方式“反向抵押贷款”不同,“易房养老”是通过房屋资产的置换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的经济支持,而不是前者简单的资产与资金的交换。虽然“以房养老”这种以提前获得住房价值用来养老的方式几年前就被引入我国,但各大城市和金融机构均以“反向抵押贷款”为主要形式,陆续推出各自项目产品,取得的效果却相当有限。因此,通过对“易房养老”与“反向抵押贷款”的优势比较,探讨我国引入“易房养老”的可行性,对进一步开拓养老资源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文主要可分为如下三部分: 首先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理论和实践总结,明确了“易房养老”的内涵和基本理论,阐释了易房养老和反向抵押贷款两种方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其次,在总结新加坡以大换小“易房养老”和英国异地养老经验基础上,通过与我国“反向抵押贷款”为主要方式的以房养老的对比,分析了“易房养老”所具有的理论优势。特别是从我国“易房养老”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分析,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实施“易房养老”的条件,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易房养老”是有需求的。 最后,基于立法部门、社区、政府部门和房地产企业四个重要主体提出了促进我国“易房养老”发展的设想:立法部门应通过立法明确申请对象和抵押权主体,社区应加快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和咨询工作,房地产企业应加强专门老年社区的建设。各个主体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我国“易房养老”方式的实施和发展。
【关键词】:易房养老 比较优势 可行性 反向抵押贷款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3;D669.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一)研究背景9
  • (二)研究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0-14
  • (一)国外研究综述10-12
  • (二)国内研究综述12-14
  • 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14-15
  • (一)研究方法14
  • (二)研究内容14
  • (三)研究思路14-15
  • 四、创新之处15-16
  • (一)研究主题15
  • (二)“易房养老”实施建议的提出15-16
  • 第二章 “易房养老”的内涵和基本理论16-21
  • 一、“易房养老”的内涵16-17
  • (一)“反向抵押贷款”的概念16
  • (二)“易房养老”的概念16
  • (三)“易房养老”的对象16-17
  • 二、“易房养老”的基本理论17-21
  • (一)生命周期理论17-18
  • (二)资产养老理论18-19
  • (三)遗产动机理论19-20
  • (四)外部性理论20-21
  • 第三章 “易房养老”对比“反向抵押贷款”的优势21-26
  • 一、发达国家“易房养老”的实践21-22
  • (一)新加坡以大换小“易房养老”21
  • (二)英国异地养老21-22
  • 二、我国“反向抵押贷款”的实践22-23
  • (一)养老院为抵押权主体的以房养老项目22
  • (二)政府作为合同当事人的以房养老项目22-23
  • (三)金融企业作为抵押权主体的以房养老项目23
  • 三、“易房养老”相对“反向抵押贷款”的优势23-26
  • (一)住房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加完全的置换23-24
  • (二)易房养老有利于推动养老设施和服务的完善24
  • (三)易房养老有利于提高政府参与度24-25
  • (四)易房养老有利于降低居民的利他遗产动机25-26
  • 第四章 我国实施“易房养老”的可行性分析26-31
  • 一、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与完善26-27
  • (一)我国城市居民的住宅拥有率较高且住房面积较大26
  • (二)我国二手房地产交易市场渐臻成熟26-27
  • 二、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27-28
  • (一)国家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27
  • (二)专门老年社区的出现与发展27-28
  • 三、老年人存在“易房养老”的需求28-31
  • (一)家庭人口规模下降28-29
  • (二)老年人“易房养老”需求的增加29-31
  • 第五章 引进“易房养老”的配套措施31-35
  • 一、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申请对象和抵押权主体31-32
  • 二、加快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32
  • 三、政府部门应加强“易房养老”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32-34
  • 四、房地产企业应加强专门老年社区的建设34-35
  • 结论35-36
  • 附录一36-37
  • 参考文献37-39
  • 致谢39-40
  • 个人简历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楚璇;;反向抵押贷款的国外经验及其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年02期

2 刘倩;雷振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与法律的社会控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张芳;李炜;;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研究——以美国经验为借鉴[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4 张熙;林恩乐;;基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理论的“以房养老”模式研究[J];财经界;2014年02期

5 张熙;林恩乐;;基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理论的“以房养老”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02期

6 屠年松;王浩;;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发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7 ;倒抵押贷款制度对养老危机的缓释作用[J];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06期

8 沈志江;;“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精算模型构建与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年20期

9 张字强;张春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法律问题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年12期

10 郝前进;周伟林;;“以房养老”的双向风险与我国的制度设计[J];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邹小們;胡晓敏;;反向抵押贷款:寿险公司亟待开拓的领域[A];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C];2005年

2 贾若;;中国房产反向抵押贷款保险——社会保障定位与风险[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3 孟晓苏;;建立“反向抵押贷款”的寿险服务——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建议[A];全国老龄产业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立项研究[N];国际金融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朱继东 实习记者 林郁郁;“反向抵押贷款”:好概念能否成大市场[N];经济参考报;2004年

3 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反向抵押贷款养老势在必行[N];证券时报;2007年

4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任凯;美国“反向抵押贷款” 养老模式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5年

5 刘嘉伟;社会养老保障亟须住房反向抵押贷款[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6 刘嘉伟;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亟需住房反向抵押贷款[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夏庆军;反向抵押贷款保险发展前景广阔[N];金融时报;2003年

8 刘嘉伟;社会养老保障亟须住房反向抵押贷款[N];市场报;2005年

9 记者 尹代文;反向抵押贷款求解[N];上海金融报;2005年

10 胡慧平;反向抵押贷款:老年人理财的"福音"[N];上海证券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近;反向抵押贷款风险定价模型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张茜;我国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因素与定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信;反向抵押贷款及其风险控制[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李淑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王光;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及其在中国的可行性[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贺泉;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5 和满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可行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王峥;美国反向抵押贷款运营制度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D];浙江大学;2009年

7 陈莺;我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顾小娟;我国推行反向抵押贷款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邵丹丹;我国住宅反向抵押贷款运作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鞠海峰;城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及其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39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739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9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