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美日同盟持续性发展的动因

发布时间:2017-08-26 09:20

  本文关键词:美日同盟持续性发展的动因


  更多相关文章: 美日同盟 持续性发展 内外动因


【摘要】:有关美日同盟的争论时来已久,由于是冷战的附属产品及其历史遗产,其在冷战后存在的必要性有诸多争议。但现实国际政治的发展,并没有阻止美日同盟强化的步伐。这一历史遗产能持续性发展,存在诸多的内外动因,即国际战略环境的不断变化、美日同盟职能的不断演进、可靠性需求在不断增加与同盟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
【关键词】美日同盟 持续性发展 内外动因
【分类号】:D871.2;D831.3
【正文快照】: 国内外学术界有关美日同盟的争论,至今仍是一个热点问题。有关美日同盟“强化”与“弱化”之争,“渐进式”或“激进式”发展的争论,频现于中西方学术界。但无论怎样,作为双边互惠性同盟,它一直存在并不断演进,改变着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的权力结构,成为美国国际战略的重要发展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铁军;《美日联盟:过去、现在与将来》中译本所存在的问题——兼谈学术著作的翻译质量[J];国际论坛;2002年01期

2 肖f^;王立名;;冷战后美日同盟:从“漂流”到强化[J];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03期

3 贾秀栋;;美日崛起比较及启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刘江永;美日重建安全体制与中美日关系[J];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任东来;形成中的美日轴心及其对东亚的影响[J];战略与管理;1996年05期

6 郭震远;日本新安全战略与今后的中美日安全关系[J];和平与发展;1997年04期

7 张国庆;美日韩:围绕“朝核”同床异梦[J];新闻周刊;2003年31期

8 袁智兵;美日“小北约”透视[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1999年01期

9 王帆;美日经贸关系与美日联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陈先才;;当前美日对台战略的困境[J];统一论坛;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立平;;中美日如何争取共赢和避免安全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2 冯昭奎;;中美日博弈的辩证法[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106期)[C];2012年

3 邢源源;;美日创业活动与交易治理机制比较[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孙云;;美日台海政策新动向[A];2006海峡两岸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普拉什·帕拉米斯瓦兰 美国2049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报编译 陈铭;美日联盟的未来[N];世界报;2010年

2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N生;“美日+1”难成气候[N];解放日报;2012年

3 刘军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假道伐虢:中美日的力学博弈[N];中国国防报;2013年

4 ;美日韩外长举行会谈 称坚决应对朝鲜挑衅[N];东方早报;2014年

5 特约撰稿人 庞中英;日本的“中美日三角梦”[N];东方早报;2009年

6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夏晓阳;美日首脑会晤:“演戏给中国看”[N];文汇报;2013年

7 本报驻日本记者 田泓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博雅;美日因“绑架问题”怄气[N];人民日报;2013年

8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博雅 本报驻韩国记者 万宇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美日韩磋商朝核问题[N];人民日报;2013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徐潇;欧美日手游市场看上去美 国内公司分羹不易[N];证券时报;2013年

10 丁建庭;建议美日从孔子智慧中得到启示[N];南方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理;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杜峰;美日同盟与东北亚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明德;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调整及对中国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2 程美吉;冷战后美日韩三边协调机制及其困境[D];延边大学;2015年

3 刘亭均;美日民用航空交涉(1952-1972)[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金川;论中国崛起对美日同盟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6年

5 张明;美日联盟的强化与国际化趋势[D];外交学院;2005年

6 王晓珂;21世纪初美日同盟关系中的中国因素[D];外交学院;2012年

7 李彩风;冷战后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的差异性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王雪燕;美日同盟的重新定义及其对中国安全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5年

9 聂玉芳;冷战后美日经贸关系的影响和未来发展[D];暨南大学;2000年

10 马琳;比较分析冷战后的美日与美韩军事同盟[D];外交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740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740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9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