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视域下的协商治理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7 12:12
本文关键词:社会公平视域下的协商治理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自古以来,公平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一直是建构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理念,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现实目标。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阶层分化、社会主体日益多元的趋势加剧了社会成员间的文化和价值分歧,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激起民众对社会的不公平感和不满情绪,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暴力冲突的主要原因。当下中国政府虽然与时俱进的不断革新社会治理模式,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社会不公平的现象。社会不公平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治理方式的革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多元治理格局的形成要求政府采取有效地协商方式来实现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和利益的平衡。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不公问题,传统政府治理模式显得相对僵化,协商治理依托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勃兴应运而生。协商治理主张以对话、沟通、协商的实践机制来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以理性交往的柔性机制完善了对于行政权力进行规范和制约的治理形式;以发挥公民宽容、妥协的公共精神来协调和化解公民的利益冲突。因此,协商治理保障了行政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为进一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尤其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开辟了新的路径。可见,协商治理符合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转型时期对于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的需要,成为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重要取向。而中国特色民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都为协商治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协商治理的构建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理念指导,以平等的主体参与、广泛的协商平台、公正的协商程序、公开的决策议程和公平的制度保障为具体的实现目标,充分发挥公民理性对话、包容差异和宽容贵和的能力与品质,真正奉行和发扬公共治理的民主理念,在本质上回应了社会公平对公共治理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社会公平 协商治理 公共权力 公民权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的背景和缘起10-11
- 1.2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11-12
- 1.2.1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1-12
- 1.2.2 文章的创新之处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2-18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12-1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14-18
- 1.3.2.1 关于协商治理的理论研究14-15
- 1.3.2.2 关于社会公平的理论研究15
- 1.3.2.3 关于社会公平和协商治理内在关系的研究15-17
- 1.3.2.4 关于协商治理实现路径的研究17-18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8-20
- 1.4.1 研究思路18-19
- 1.4.2 研究方法19-20
- 第二章 社会公平与协商治理20-30
- 2.1 社会公平的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20-23
- 2.1.1 社会公平思想的历史回顾20-22
- 2.1.2 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涵22
- 2.1.3 社会公平是政府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22-23
- 2.2 协商治理的概念及其特征23-26
- 2.2.1 治理的兴起与概念解析23-24
- 2.2.2 协商治理的内涵及其特征24-26
- 2.2.2.1 作为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24-25
- 2.2.2.2 奉行民主治理的基本理念25
- 2.2.2.3 对传统治理模式的超越25-26
- 2.3 社会公平与协商治理的内在契合26-30
- 2.3.1 社会公平是协商治理的实践原则和价值旨归26-28
- 2.3.1.1 凝聚协商治理的价值共识26-27
- 2.3.1.2 提升协商治理的合法性27-28
- 2.3.2 协商治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28-30
- 2.3.2.1 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的运行28-29
- 2.3.2.2 协调和化解社会利益冲突29-30
- 第三章 传统治理模式下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及其成因30-38
- 3.1 传统治理模式下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现状30-34
- 3.1.1 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30-31
- 3.1.2 公共资源的分配有失公平31
- 3.1.3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31-32
- 3.1.4 弱势群体有被边缘化的趋势32-33
- 3.1.5 行政程序的制定和执行有失公正33-34
- 3.2 传统治理模式下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成因分析34-38
- 3.2.1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失衡34
- 3.2.2 传统政府治理模式的缺陷34-35
- 3.2.3 社会公平理念的理解偏颇35-36
- 3.2.4 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健全36
- 3.2.5 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36-38
- 第四章 协商治理的发展逻辑和实践困境38-48
- 4.1 变革社会与协商治理38-41
- 4.1.1 从“政府管理”到“政府治理”38-39
- 4.1.2 中国政府治理变革的实践评析39-40
- 4.1.3 多元文化社会的协商治理取向40-41
- 4.2 协商治理发展的政治基础41-43
- 4.2.1 当代中国民主制度建设为协商治理开拓了发展空间41-42
- 4.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协商治理提供了价值支撑42-43
- 4.2.3 基层的协商民主实践为协商治理积累了现实经验43
- 4.3 社会公平视域下协商治理的实践困境43-48
- 4.3.1 协商共识的价值基础薄弱43-44
- 4.3.2 公民的理性协商能力贫困44
- 4.3.3 缺乏广泛而高质量的协商平台44-45
- 4.3.4 协商程序的公正性不足45
- 4.3.5 协商治理的制度建设不完善45-48
- 第五章 社会公平视域下协商治理的实现路径48-60
- 5.1 转变观念,构建以公平为核心的价值规范48-50
- 5.1.1 以社会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48-49
- 5.1.2 遵循公共协商的价值规范49-50
- 5.2 平等参与,,明确多元主体的治理权责50-53
- 5.2.1 拓展协商治理的主体范围50-51
- 5.2.2 明确协商治理中的主体权责51-52
- 5.2.3 对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关切52-53
- 5.3 搭建平台,实现公平与充分的协商资源配置53-55
- 5.3.1 健全协商治理的实践平台53-54
- 5.3.2 利用现代科技,畅通信息渠道54
- 5.3.3 优化协商治理的资源配置54-55
- 5.4 程序设计,建立公正与文明的协商秩序55-57
- 5.4.1 设计公正合理的协商程序55-56
- 5.4.2 提高协商过程的透明度56
- 5.4.3 建立公共协商的监督和审查机制56-57
- 5.5 制度创新,保障权利及规则的公平57-60
- 5.5.1 提高公共协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57-58
- 5.5.2 以法制权威强化协商结果的公平正义58-59
- 5.5.3 以制度化建设推动协商治理的长效发展59-60
- 第六章 结语60-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8
本文编号:745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74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