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责任与国际战略的理论思考——“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2006年度国际青年研讨会综述
本文关键词:中国国际责任与国际战略的理论思考——“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2006年度国际青年研讨会综述
【摘要】:本文从中国的角色定位和国际责任、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国外交的实践分析与理论思考、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2006年度国际青年研讨会。
【作者单位】: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国际责任 国际战略 国际关系理论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如何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外交,如何从中国外交的角度看国际关系理论,迫切需要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为此,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为主题于10月28-29日召开了2006年度国际青年研讨会。来自海内外高等院校和智库的近50位青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钱皓,张晶晶;媒介外交:国际关系中的新外交范式——以美国媒体与国际反恐联盟为例[J];国际观察;2003年06期
2 韦宗友;;中国新外交:国内变迁、外部环境与国际秩序[J];国际观察;2006年04期
3 时殷弘;风物长宜放眼量——论中国应有的外交哲学和世纪性大战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2 姜丽丽 ,周士新;浅析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根源[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3 庞东梅,李德芳;安全观发展的深层次探析[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刘今朝;杨兴礼;孙钰霞;熊小庆;;大国在伊朗的能源博弈及中国的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秦伟;;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影响力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任李明;范国平;;中日关系:相互依赖与博弈[J];东北亚论坛;2006年01期
7 黄凤志;;数字鸿沟与国际关系知识霸权[J];东北亚论坛;2006年03期
8 王公龙;多边主义与东亚的安全困境[J];当代亚太;2002年10期
9 陈乔之;建立中越新型合作伙伴关系[J];当代亚太;2002年11期
10 夏立平;论构建新世纪大国战略稳定框架[J];当代亚太;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戴世双;韩国政府统一政策史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3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春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5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郑淑云;单极霸权——20世纪美国国策强度的三次提升[D];吉林大学;2004年
9 吴国春;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政策支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0 刘志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君;论“有事法制”及其在日本防卫体制中的地位和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2 张超;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选择[D];厦门大学;2001年
3 万华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欧阳小刚;朝鲜半岛统一内部障碍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分析[D];延边大学;2002年
5 卢徽;冷战后美国和法国对非洲政策及其比较[D];湘潭大学;2002年
6 黎文龙;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与政策[D];湘潭大学;2002年
7 王翔宇;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D];湘潭大学;2002年
8 王成娟;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9 胡学雷;温特的建构主义思想评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10 李敏伦;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政策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钱皓;从“集体安全”到“集体防御”——《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的历史解读[J];国际观察;2002年03期
2 金正昆,李淹;“和而不同”:中国外交新理念评析[J];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3 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4期
4 陈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一种“层次分析”法的解读[J];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布热津斯基,韩红;如何与中国共处[J];战略与管理;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均先;;“中国责任论”解读与中国外交应对[J];国际展望;2010年04期
2 叶三梅;;试论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外交[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1期
3 伍福佐;;中国能源外交与国际责任——以达尔富尔问题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3期
4 牛海彬;;“中国责任论”析论[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3期
5 李滨;;合作 责任 进步——评王逸舟的《中国外交的新高地》[J];国际观察;2009年06期
6 李莉;陈绪新;黄熙;;中国外交的国际化趋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卢晨阳;;中国对多边外交的参与及对策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8年02期
8 侯毅;叶林;;中国外交的新变化[J];法制与社会;2006年22期
9 赵端;;中国特色的外交转型——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11期
10 周桂银;;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国际责任[J];江海学刊;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宝煦;;革命与发展: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中国外交的比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2 任晓;;中国的国际责任:是什么和为什么[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4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郭学堂;;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7 王公龙;;国家利益、共有利益与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建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陈波;;“中国责任论”与中国对国际责任的历史体认[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10 陈东晓;;新中国多边外交的继承与创新:时代景观和战略思考[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欣;《中国外交》白皮书在昆举行发行仪式[N];云南日报;2006年
2 杨毅;APEC与中国外交新思维[N];华夏时报;2004年
3 李诗佳邋白洁;中国外交践行“和谐”理念[N];人民日报;2008年
4 早报记者 周晶璐;中国外交部新调要员忙开局[N];东方早报;2008年
5 记者张小溪 范勇鹏;公共外交成中国外交重要开拓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靓;“中国增军力也不是美国敌人”[N];东方早报;2007年
7 青岩;“Shut up”与“微笑征服世界”[N];南方周末;2006年
8 吴建民;和谐世界理念将造福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实习生 江澄;“用自己的努力去强盛我们的祖国”[N];广西日报;2010年
10 宋国友;阐述中国外交的价值观[N];东方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兵;身份与责任:中国国际责任观研究[D];外交学院;2010年
2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李根信;中国新安全观与防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4 王云芳;走向有效的多边主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杨晓萍;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7 叶晓林;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结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9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10 丁工;中等强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布局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牛林;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非殖民化进程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2 秦琳;“负责任大国”语境下的中国外交选择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3 刘振兴;论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伙伴关系战略[D];外交学院;2008年
4 张宏辉;地区主义与中国外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单绍萍;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6 刘田林;中国外交样式的新补充: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7 金湛清;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软实力建设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ei;东亚共同体的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D];外交学院;2005年
9 汤传文;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霍彦贤;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外交的特点[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56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75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