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格里和哈特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新秩序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奈格里和哈特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新秩序观研究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特征,也是观察和分析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视角。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使国际政治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政治关系、民族主权国家、国家意识与政治安全等出现了诸多新态势。奈格里和哈特洞察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变化和趋势,分析不同于冷战时的两极格局的新型国际关系,政治经济一体化,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协调作用日益突显,国家安全模式日趋全球化等特点,敏锐地抓住全球化这一时代脉动,把对国际秩序的分析和思考置于全球化这一背景和框架下,基于个人的学术背景和对前人思想资源的借鉴,形成了以《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为代表作的新的世界政治秩序观。奈格里和哈特的世界新秩序观即是对“帝国”的构画。“帝国”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新的权力运作体系,“帝国”的基本特征在于它不同于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在“帝国”秩序中,民族国家已经没有了它应有的色彩,衰弱并融入到“帝国”全球化的浪潮中,与“帝国”秩序相应的新的政治权力和新的劳动生产方式则分别是“生命政治”和“非物质劳动”。“生命政治”权力从本质上来说不是旧的权力范式的压迫性质而是在于生产、规范各种力量的生产性质,是通过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掌控来实现帝国当代世界的掌控和统治。“非物质劳动”是帝国全球化时代的劳动生产方式,其产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诸如思想、信息、知识以及情感等。由于“帝国”的虚拟性以及其由内而生的腐败危机,注定了“帝国”必然衰落的命运。而反“帝国”的力量便是“多众”,“多众”不同于传统革命主体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阶级定位,它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种族,文化、信仰、价值取向、生活观点、劳动方式各具差异的许许多多的个体形成的复杂的政治革命主体。奈格里和哈特的“帝国”新秩序观提出的“非物质劳动”、“生命政治”、“多众”等概念,为认识和研判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政治秩序打开了新思路,对国际政治理论的创新,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以及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理论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一定积极的理论价值。同时“帝国”秩序论片面的强调“帝国”的权力而忽视民族国家主权在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忽视霸权主义的现实以及“多众”理论的抽象性等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局限注定了其乌托邦色彩使得“帝国”秩序观陷入困境,这启示我们,要正视全球化的进程中民主、公正、平等的政治诉求,以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为引领,构建新的国际政治格局。
【关键词】:全球化 帝国 多众 国际政治格局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5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12-13
- 1.3 创新与不足13-14
- 1.4 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 奈格里和哈特的世界新秩序观及其形成背景15-22
- 2.1 奈格里和哈特世界新秩序观形成的全球化背景15-19
- 2.1.1 国家安全模式趋于全球化15-16
- 2.1.2 国际政治体系趋于全球化16-18
- 2.1.3 国际组织协调全球化18-19
- 2.2 奈格里和哈特世界新秩序观形成的学术背景19-22
- 2.2.1 奈格里的学术思想19-20
- 2.2.2 意大利的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20-21
- 2.2.3 “全球治理”思想21-22
- 第3章 奈格里和哈特世界新秩序观的“帝国”主题22-29
- 3.1 奈格里和哈特关于“帝国”的构画22-24
- 3.1.1 “帝国”——新的世界秩序22-23
- 3.1.2 “生命政治”——新的政治权力23
- 3.1.3 “非物质劳动”——新的劳动生产方式23-24
- 3.2 “帝国”的形成过程24-26
- 3.2.1 民族——国家主权的衰落24-25
- 3.2.2 从帝国主义到“帝国”25-26
- 3.3 “帝国”的特征与本质26-29
- 3.3.1 “帝国”的特征26-27
- 3.3.2 “帝国”的无政府主义本质27
- 3.3.3 “帝国”的后现代主义本质27-28
- 3.3.4 “帝国”的美国宪法特色本质28-29
- 第4章 奈格里和哈特对“帝国”秩序的批判29-35
- 4.1 “帝国”的腐败与衰落29-31
- 4.1.1 “帝国”兴起与衰落的必然29-30
- 4.1.2 “帝国”的虚拟性30
- 4.1.3 “帝国”由内而生的腐败危机30-31
- 4.2 “多众”的反“帝国”本质31-33
- 4.2.1 “多众”的形成31-32
- 4.2.2 “多众”的含义32
- 4.2.3 “多众”的特征32-33
- 4.3 “多众”的反对与“帝国”的终结33-35
- 4.3.1 “多众”反对“帝国”统治的方式33-34
- 4.3.2 “多众”终结“帝国”统治的目标34-35
- 第5章 奈格里和哈特世界新秩序观的评析35-46
- 5.1 奈格里和哈特世界新秩序观的理论价值35-38
- 5.1.1 “帝国”理论对世界政治的发展的影响35-36
- 5.1.2 “非物质劳动”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36-37
- 5.1.3 “多众”理论丰富了社会主义革命运动37-38
- 5.2 奈格里和哈特世界新秩序观的局限性38-41
- 5.2.1 “帝国”忽视了国家主权在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38-39
- 5.2.2 “帝国”观认同了霸权主义的现实39-40
- 5.2.3 “多众”理论的不切实际40-41
- 5.3 “帝国”的困境与全球政治的前景41-46
- 5.3.1 “帝国”理论的乌托邦色彩42-43
- 5.3.2 全球化的政治诉求43-44
- 5.3.3 社会主义价值主张和全球政治格局的构建44-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1
- 作者简介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杰;;共产主义:革命主体性话语与替代性政治想象——奈格里对共产主义思想的重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2 丁瑞兆;;“外界”:资本搏杀之域——哈特和奈格里的“外界”理论浅析[J];哲学研究;2012年09期
3 彭利平,颜海平;“帝国时代”——哈特与奈格里对《帝国》的后续阐释[J];国际观察;2004年04期
4 宋晓杰;;内在性平面与创构性力量的革命政治学——安东尼奥·奈格里政治本体论的逻辑脉络[J];社会科学家;2013年02期
5 宋晓杰;;反思和重塑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三重路径——以奈格里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6 宋晓杰;;诸众政治的逻辑脉络——以安东尼奥·奈格里为中心线索[J];江海学刊;2013年02期
7 唐正东;;出离:生命政治生产中的抵抗形式——对哈特和奈格里的阶级斗争观的一种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8 屈婷;;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和民主斗争路径——艾伦·伍德与哈特、奈格里之争[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5期
9 钱疏影;;马克思与斯宾诺莎的综合——奈格里的主体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02期
10 陈培永;;后帝国主义时代的革命主体建构——哈特、奈格里的“大众”理论辨析[J];理论探讨;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维佳;“国家退却”与身份认同[N];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尹剑;哈特、奈格里的帝国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石宇;奈格里和哈特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新秩序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蔡南星;迈克·哈特与安东尼奥·奈格里的社会主义策略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4 吴海燕;从客观主义范式到革命主体性话语[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58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758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