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民众互信度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民众互信度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建立国家间的互信在发展国家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关系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尤其是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双方一系列的新举措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然而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冷战结束之后,中美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冷暖无常、起伏不定的状态,两国的信任度也变化不一,这导致中美两国之间不断发生周期性的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危机事件。进入到21世纪,尤其是中美“撞机”事件以来,中美关系维持了近7年的稳定状态,而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的“战略中心转向亚太地区”又使中美两国的关系漂浮不定。在这个时期,中美双方政府也意识到了建立中美战略互信的重要性。2009年11月17日,胡锦涛主席在与来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时指出,要通过“持之以恒增进中美国战略互信”进一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主张“信任和合作是新时期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唯一可行途径”“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是中美两国建立战略互信的前提”。随后,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发表了《联合声明》,这是中美两国关于双边关系发展的第四个联合声明,见证了两国关系发展的不断深化。《联合声明》的第二部分题为“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认为培育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庄园会晤中谈到,中美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平等互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战略共识”。2014年7月9日,在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中美人文交流磋商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而且中美两国利益深度交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凡是有利于两国互信关系注入能量的,都要做加法;反之,都要做减法。”2015年11月,美国派两架B-52轰炸机飞近中国南海岛礁,造成中美南海对峙局面又使中美两国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两个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大国,要建立持续稳定的双边关系,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基础,不可避免会遭遇各种波折与挑战,而中美民众的相互信任程度是中美两国关系走向的民意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2008年以来,除了中美相关调查机构针对中美民众的相互印象做出的零散的问卷调查之外,在中美民众互信度的问题上尚无成熟和系统的研究分析。中美关系是中国与欧美大国关系链中的重要一环,中美民众对彼此所持有的信任度和观点直接影响了中美两国的关系走向和国家交流,尤其是近年来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逐步增多,中美民众间的交流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因此探究中美民众对彼此国民、国家和国际政策所持有的态度和信任度成为分析中美关系走向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2008年以来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CSCPA)和美国皮尤调查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数据为依托,将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民众之间互信度的调查数据进行搜集汇总,分析总结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民众的相互信任状况,具体比较研究的目标包括:中美民众彼此的信任程度和相互印象如何;中美民众对两国政府施政情况的评价如何;中美民众各自认为两国关系面临的问题;中美是否会成为彼此的威胁;中美民众对两国国际角色的定位是否满意等。通过调查比较,分析奥巴马执政以来影响中美民众互信程度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分析情况对如何提升中美民众的互信度作出一些思考。通过调查资料的整理和比较研究,总的研究结果是:中美民众存在互信度,但互信度总体较低。中美民众最关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对年龄、知识水平等不同分层的群体相比较,其调查结果差异较大,这导致双边关系缺乏稳定性,提高中美民众的互信度非常重要。总而言之,提高中美民众互信度进而提高中美两国的战略互信是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一项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高两国民众互信,减少两国未来双边关系的冲突需要点滴实践和积累,不能仅停留在概念上。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美关系的发展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或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中国有句流行歌的歌词是这样唱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关键词】:中美关系 民众 互信度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22.27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7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5-16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16-17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7-26
- (一)国际政治视角下的“信任”概念17-21
- 1.“信任”的含义18-20
- 2.“信任”的性质和作用20-21
- (二)“国家间战略互信”的界定21-22
- 1. 国家间战略互信的特点21-22
- 2. 国家间战略互信度等级划分22
- (三)“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民众互信度”的界定22-26
- 1. 时间节点23
- 2. 国别选择23
- 3. 比较研究的对象23-24
- 4. 比较研究的方案设计24-26
- 二、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民众互信度的比较分析26-52
- (一)中美民众相互印象感知比较26-35
- 1. 对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关系的评价26-28
- 2. 两国民众彼此信任程度28-31
- 3. 对两国文化的感知31-32
- 4. 中美民众性格互评32-35
- (二)中美民众对两国政府外交政策的感知比较35-41
- 1. 对两国政府外交政策的评价35-36
- 2. 对两国经济关系的评价36-37
- 3. 对两国军事政策的满意度37-40
- 4. 对提升中美合作施政领域的预测40-41
- (三)中美民众对威胁两国关系因素的感知比较41-47
- 1. 中美民众彼此最担心的问题42-43
- 2. 中美最易出现冲突的领域预测43-44
- 3. 中美军事冲突的可能性44-45
- 4. 对台湾问题的不同看法45-47
- (四)中美民众对两国力量对比和国际角色的感知比较47-51
- 1. 两国在世界格局中的角色定位47-49
- 2. 对当前两国力量对比情况的了解49-51
- (五)比较分析的结论51-52
- 三、影响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民众互信度的因素52-61
- (一)国际层面:国际格局和中美关系的变化52-54
- (二)社会层面:各类媒体对民众的影响作用54-57
- (三)文化层面:中美民众共同存在的文化优越感57-59
- (四)个体层面:民众的个体差异性59-61
- 四、提升当前中美民众互信度的具体思路61-68
- (一)强化中美战略伙伴关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61-62
- (二)加强中美媒体间的交流,发挥媒体的正能量62-64
- (三)拓展中美文化交流空间,建立中美文化互信64-66
- (四)尊重中美民众个性差异,,丰富民间交往形态66-68
- 结论68-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72-74
- 后记74-7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勃;张炯;;国外住房保障制度之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09期
2 万斌;刘彦朝;;政治文明视域中妥协和宽容的比较研究[J];学术界;2012年11期
3 李健和;;论比较警察学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4 冯绍雷;原苏东、南欧、拉美与东亚国家转型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8期
5 成芳;吴雁平;;中外档案法比较研究的任务、方法与思路[J];兰台世界;2009年18期
6 阳大胜;刘范一;;广州与深圳农民工政策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09年10期
7 李路曲;;从对单一国家研究到多国比较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9年06期
8 基国林;;中日大学生就业状况比较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05期
9 孙志建;;城市政府的“边缘性治理”:一项摊贩监管政策的比较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03期
10 杨坤;;中外边防指挥比较研究的原则和方法[J];学理论;2012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瑾彦;;中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比较研究[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建荣;;政策移民与自发移民之比较研究[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周学政;;现代化比较的再思考[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赵小云;郭成;;不同民族中学生学业自我发展的比较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初步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郭嵘;卢军;吴松涛;;我国生活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7 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吴小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姜秀山;;科技进步速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比较研究[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9 郁鹏;;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发展比较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廖远涛;;我国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比较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巍;德育形态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韦伟;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王文华;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D];北京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菲;中日媒体关于钓鱼岛争端报道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梅;中澳高中数学教科书三角学内容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颢轩;川上弘美与残雪作品中荒诞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吴建星;冀东秧歌与中国北方其它秧歌的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林巧琳;韩国巫俗和中国北方萨满教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菲卉;城乡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和反馈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邓阳阳;国共两党民俗变革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建辉;中英数学教材有理数运算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璐;三种版本教科书中有关“高分子化合物”知识内容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莉丽娅(Kamalieva Liliia);中俄青年幸福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74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77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