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科学技术发展对外交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21:53

  本文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对外交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技术 外交关系 影响 策略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日益成为标识当今世界时代特征的新现象和新趋势。跨越国家与地区界线的合作与交流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国家间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也日渐频繁。众所周知,科技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不但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对“科技”与“外交”关系的探讨,是经济学界、公共外交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科学技术发展对外交关系影响为基本论题,在分析我国科学外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策略。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在阐述科技外交的内涵、性质与特点,以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科技因素的视角对我国的外交特征的演进加以考查,理清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外交的发展脉络;第三部分,从外交视点入手分析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科技全球化;第四部分,通过对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外交策略的分析,归纳其对我国科技外交工作的启示;第五部分,在上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与外交工作协调发展的对策,即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结合具体国情,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科技外交策略,将科学技术外交纳入到政治外交的整体战略中去,还要研究地缘科学外交理论,推动地区间科技外交的发展,在共享全球科技资源的基础上,推进我国外交事务的开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技术 外交关系 影响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N0;D8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绪论11-17
  •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三)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15-16
  • (四)创新点16-17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7-23
  • (一)科技外交17-19
  • 1.科技外交的涵义17-18
  • 2.科技外交的特点18
  • 3.科技外交的表现形式18-19
  • (二)理论基础19-23
  • 1.科技因素影响的广泛性20
  • 2.科技外交开展的驱动力20-21
  • 3.科技外交功能的包容性21-23
  • 二、科技因素影响下外交关系的特征和历史演进23-31
  • (一)建国初期:外交导向的科技23-26
  • 1.科技落后,百业待兴23-24
  • 2.模仿苏联科技,奠定发展基础24-25
  • 3.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向科学进军25-26
  • (二)改革开放:科技导向的外交26-28
  • 1.转变观念,科学外交与意识形态分离26-27
  •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面对发达国家的科技外交27-28
  • (三)新时期:科学技术外交28-31
  • 1.建立大国科技外交,,提升国际竞争力28-29
  • 2.倡导科技创新,推行和平发展外交策略29-31
  • 三、外交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31-36
  • (一)科技全球化31-33
  • 1.各国政府与组织间的科技合作31-32
  • 2.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32-33
  • (二)科技成为外交活动的重要议题33-36
  • 1.科技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33
  • 2.科技带动全球经济发展33-34
  • 3.科技影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34
  • 4.科技影响外层空间的利用和海洋资源开发34-36
  • 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与外交发展的启示36-40
  • (一)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与外交发展策略36-39
  • 1.美国的科技外交策略36-37
  • 2.欧盟的的科技外交策略37-38
  • 3.俄罗斯的科技外交策略38
  • 4.日本的科技外交策略38-39
  • (二)发达国家科技外交策略的启示39-40
  • 五、科学技术与外交工作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40-46
  • (一)将科学技术纳入政治外交整体战略40-42
  • 1.把科技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40-41
  • 2.把科技资源共享作为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途径41
  • 3.把科技外交作为增进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战略41-42
  • (二)立足地缘科学技术视野推动周边外交42-43
  • 1.重视地缘科学技术理论奠定外交基础42
  • 2.拓宽地缘科学技术视野加强科技外交42-43
  • 3.促进科学家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43
  • (三)共享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外交事务开展43-46
  • 1.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国际研发中心43-44
  • 2.广泛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44
  • 3.借助科学技术合作拓展外交关系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升阳;信息技术与国家主权[J];河南科技;2002年23期

2 徐清峰;;国家主权是怎么出现的?[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04期

3 司马平;;衰落的欧洲国家主权[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3年08期

4 蒲芳;全球环境问题对传统国家主权概念的挑战[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0期

5 本刊编辑部;;正确的国家版图是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J];国土资源导刊;2012年09期

6 莫晓岚;;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J];科技信息;2010年14期

7 端木杰;增强版图意识 维护国家主权[J];中国测绘;2005年04期

8 王利军;;几度分合话沧桑[J];世界知识;1992年24期

9 ;200亿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J];科技广场;2002年09期

10 ;专题讨论:国家免疫系统与国家健康[J];科技促进发展;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明;陈国良;宋涛;;新时期维护国家主权思想理论的奠基者[A];海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集[C];2006年

2 洪永红;;吸引外资与维护非洲国家主权[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经济法的前沿[C];2001年

3 赵月枝;;数字时代中国对国家主权和技术自治的维护:希望、讽刺与不确定性(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张晓声;;WTO争端解决中的国家主权[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5 薛桂芳;马英杰;胡增祥;;论中国海岛立法的必要性[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卷第二期[C];2005年

6 曹泳鑫;;和谐世界的历史基础:国际体系转型与理论反思[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John B.Bellinger;季烨译;;美国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9年卷第1期[C];2009年

8 史小红;;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主义”思想[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程爱勤;;论菲律宾以“国家安全原则”主张南海诸岛主权的国际法法理悖论[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郑大华;朱蕾;;论辛亥时期的国民观[A];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思想[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欧阳志远;国家主权视野下的科学主权[N];光明日报;2009年

2 武警陕西省总队 向军;网络主权也是国家主权[N];解放军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黄广南;志存高远:突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N];海南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严正 马剑;国家主权不可侮[N];人民日报;2000年

5 李云龙;国家主权过时了吗?[N];学习时报;2001年

6 钟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N];人民日报;2013年

7 山东检验检疫局 姜军;行使国家主权 维护全民利益[N];中国国门时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张媛 本报通讯员 田义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保障国家和平发展[N];法制日报;2013年

9 杨均平 刘旭;生态问题与国家主权[N];中国国防报;2001年

10 ;《国家主权新论》[N];福建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2 罗晋京;论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3 陈丽明;民族联合途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徐晓明;全球化压力下的国家主权[D];复旦大学;2004年

5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宋云霞;国家海上管辖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8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韦宗友;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三种国家政策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10 于海洋;帝国主义批判与世界国家的规范性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英;网络化时代的国家主权[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段元秀;论国家主权的变动及新型国家主权观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长谦;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与国家的应对[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王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孙红彦;均势条件下国家寻求安全的行为模式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胡蕊;网络空间的国家主权问题[D];吉林大学;2015年

7 东野英男;小国的对外策略选择[D];外交学院;2016年

8 毕波;科学技术发展对外交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9 盛蕾;国家主权层次理论的适用性[D];外交学院;2009年

10 郭泽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00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800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d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