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亚太制度霸权的建构
本文关键词:冷战后美国亚太制度霸权的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再平衡战略 国际制度 制度霸权 制度制衡 合作安全观
【摘要】:国际制度与霸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国际制度的建立往往需要霸权国的支持,而霸权国建立国际制度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多边制度安排确立自己在多边制度中的领导权,控制多边制度的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建立制度霸权。本文从区域多边制度和制度霸权视角对美国冷战后在亚太地区建构多边制度和制度霸权进行了探讨。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和政治安全领域开始由权势霸权向制度霸权转向。亚太区域多边制度和东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在亚太区域多边制度和东亚一体化中地位的提升和作用的日益增强以及合作安全观念在东亚地区的日益兴起,是美国在亚太构建多边制度和制度霸权的背景。2012年,奥巴马政府全面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这是美国在亚太试图建构多边制度领导权以及区域制度霸权的新尝试。一方面美国强化区域内的多边制度参与程度,增强美国在这些多边制度内的影响力;另外一方面,美国力图在亚太地区构建美国主导下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尽管美国在亚太构建制度霸权的努力会面临不少挑战,但是作为区内大国的中国,必须对美国的这种努力保持警惕。文章认为适度的制度制衡和制度合作是制约美国亚太制度霸权建构的可选工具,而强化与亚太各国的经济联系,构建亚太世界工厂,继续为亚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公共产品”是根本之道。
【关键词】:再平衡战略 国际制度 制度霸权 制度制衡 合作安全观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71.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第一章 绪论8-23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8-9
- 1.1.1 研究目的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文献综述9-22
- 1.2.1 课题来源9
- 1.2.2 课题研究现状介绍9-10
- 1.2.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综述10-22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途径22-23
-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制度霸权的建构过程23-35
- 2.1 经济领域23-25
- 2.2 政治安全领域25-30
- 2.3 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美国亚太制度霸权的新发展30-35
-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建构亚太制度霸权的原因分析35-51
- 3.1 浓厚的理论基底-制度霸权的支撑35-41
- 3.1.1 国际制度是霸权国的有效战略工具35-36
- 3.1.2 美国制度霸权在全球层面遭遇挑战36-39
- 3.1.3 区域制度霸权对霸权国的优势39-41
- 3.2 亚太区域多边制度的兴起和中国在亚太多边制度中地位的提升41-46
- 3.3 冷战后东亚地区多边制度内“合作安全观”的影响46-51
- 第四章 中国的对策分析51-69
- 4.1 美国在亚太地区建构制度霸权所面临的挑战51-56
- 4.1.1 权力结构与偏好的影响52-54
- 4.1.2 美国霸权在东亚的可信度问题54-55
- 4.1.3 合法性问题55-56
- 4.2 制度制衡与合作兼容并举56-63
- 4.3 继续为亚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公共产品”63-69
- 结语69-72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77
- 附录一 太平洋公约(The Pacific Pact)77-79
- 附录二 亚洲及太平洋理事会(Asian And Pacific Council)79-80
- 附录三2014年TPP成员与RCEP成员GDP对比表80-81
- 附录四 亚太区域及区域内组织外国直接投资流入(FDI inflows)数据汇总81-82
- 附录五 亚太区域及区域内组织外国直接投资流入(FDI inflows)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百分比份额82-83
- 附录六 亚太地区主要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及成员83-84
- 附录七 201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亚太区)84-85
- 附录八 2014年日本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亚太区)85-86
- 附录九 2014年美国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亚太区)86-87
- 附录十 本文所涉及的亚太多边制度与专有名词汇总表87-89
- 附录十一 补充、思考及待继续研究的问题89-91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伯特·基欧汉,门洪华;国际制度:相互依赖有效吗?[J];国际论坛;2000年02期
2 张敬新,苏俊燮;国际制度中的霸权[J];国际观察;2001年02期
3 王学东;国家声誉与国际制度[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7期
4 李晓燕;试析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李晓燕;浅析国际制度的制约因素[J];政法论丛;2004年01期
6 何卫刚;国际制度框架下中美俄关系的合作与背离[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3期
7 李晓燕;从“合作”到“和谐”:国际制度的作用趋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刘宏松;;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另一种理性主义解释——国际制度中的“自为其事”权力理论述评[J];国际论坛;2006年05期
9 卜翔国;;公共益品与国际制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于宏源;;国际制度与政府决策转型[J];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2 阮金之;;国际制度的群体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杜娟;;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论:理性主义国际制度研究的新发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于宏源;;国际制度在中国的内化——以国际防止气候变暖制度为个案的分析[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5 韦进深;;国际-国内互动: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解释[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李增刚;董丽娃;;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制度起源与实施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卢宁;党亚峰;;国际制度形成的阻力研究:一个尝试——以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为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世平 王明国 毛维准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政治学系;国际制度研究需要准确的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仕荣 毕成良;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挑战[N];学习时报;201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李巍;国际制度研究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陈昌煦;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理性主义解释[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欧冶;中国式“增量改进”推动国际制度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苏长和;中国制度与自我节制[N];东方早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教授 唐贤兴;中国提升了在世行的投票权之后[N];南方日报;2010年
8 王彦志;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国际法学的跨学科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理查德·韦茨(美国哈得逊研究所政治军事分析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日媒称美国学会控制中国崛起[N];国防时报;2011年
10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 张建;中国贡献了什么[N];解放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玮;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年
3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鹏;印度洋地区国际制度的评估[D];暨南大学;2015年
5 贾烈英;无政府性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6 韩万圣;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利文;东南亚反恐合作的国际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海龙;跨大西洋安全关系的制度化:从理性选择到社会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明涛;国家正向和反向参与国际制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李晓燕;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兵;中美国际制度战略的比较、借鉴与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俊;国际制度的国内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胡尉尉;国际制度变迁动力理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夏完立;冷战后美国亚太制度霸权的建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7 夏完立;冷战后美国亚太制度霸权的建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8 柳思思;国际政治资源中的国际制度资源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赵贞;国际制度的有效性及对东北亚地区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李志永;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以人权B公约和中国为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16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81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