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及其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日本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及其影响
【摘要】: 日本在近现代曾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富国强兵的国家战略,“脱亚入欧”与“军事中心”是当时日本外交的主要特征。第二次转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奉行重经济、轻军备的“小国主义”国家战略,“日美基轴”和“经济中心”是这一时期日本外交的主要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开始酝酿调整国家新的发展战略,以中曾根康弘的《新的保守理论》一书为标志,“政治大国”被正式提出并作为日本新的对外战略逐步实践。政治大国化战略广义上是指以日本的国际化为主线,强调日本不仅要在国际社会里做出经济贡献,还必须承担起在政治、安全、文化等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责任;不仅包括对外战略的制定,也包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改造。狭义的“政治大国化”主要是指能够像“普通国家”一样自主地、平等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政治大国。由于篇幅和资料所限,本文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将日本政治大国化定义为一种在外交层面谋求国际政治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 “政治大国”是对国家整体性质的一种外交判定,一般是指以强大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国家在国际社会所具有的相应的参与能力和影响能力。对日本而言,这一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主要是针对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小国”与“经济巨人”地位之间的不平衡状况而提出的,实质是要解脱战败的日本所受到的各种束缚,真正确立日本在世界的大国地位。为此,日本将日美基轴外交确立为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实施的基石,联合国外交为其中心,以东盟为核心的亚洲外交为其重点,逐步推进大国化战略的实现。而日本作为亚太乃至世界的经济军事大国,其外交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必将会对国际格局演变和大国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中日两国如何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出发合理解决中日两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也是研究日本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主旨所在。 本文力图利用政治社会学关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观念分析日本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实施的背景,以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分析其战略实施的基本手段和本质,以建构主义的文化理念分析其战略实施所造成的影响,通过注重理论与史实、概述与分析相结合,对日本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这一课题进行全面和系统地概括和分析,并力图在其实施的国内背景、面临的困境及其本质分析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关键词】:政治大国 外交战略 保守主义 国际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831.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7
- 前言7-12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7
- 二、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7-10
- 三、基本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结构10-12
- 一、日本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提出的背景12-19
- (一) 国际背景12-14
- 1.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12
- 2.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12-14
- (二) 国内背景14-19
- 1. 日本综合国力的变化14-16
- 2. 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和国民心理的变化16-19
- 二、日本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的基本内容19-36
- (一) 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实现的基本手段19-33
- 1. 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的基石:日美基轴外交19-23
- 2. 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的中心:联合国外交23-29
- 3. 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的重点:以东盟为核心的亚洲外交29-33
- (二) 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的本质及困境分析33-36
- 三、日本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的影响36-43
- (一) 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对日本政局的影响36-39
- 1. 国家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经济中心主义路线”的调整36-37
- 2. 日本政党政治体制的变革:“五五年体制”瓦解和“平成政治维新”37-39
- (二) 政治大国化外交战略对国际关系的影响39-43
- 1.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39-40
- 2. 对亚太地区的影响40
- 3. 对大国关系的影响40-43
- 结语43-45
- 注释45-47
- 参考文献47-48
- 科研及发表文章情况48-49
- 致谢4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昕春;;东北亚国家意识形态差异对区域合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3 姜丽丽 ,周士新;浅析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根源[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4 阚有林;杨宝娟;;从当前日本对华政策看中日关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南玉霞;论国际反恐斗争与国家主权之关系[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4期
6 杨耕;;国际强势文化单向流动的哲学思考——述评阿多尔诺的文化工业论[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7 郑毅;皇室·反战·神道:吉田茂的皇国史观研究(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张学岩;从民族文化心理透析日本的战争反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庞东梅,李德芳;安全观发展的深层次探析[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赵长峰,宋秀琚;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合作观解读[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茂明;欧洲联盟国际行为能力研究:一种建构主义视角[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李勇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苏联)俄罗斯和日本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4 曹煦;货币市场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 戴世双;韩国政府统一政策史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6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春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8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君;论“有事法制”及其在日本防卫体制中的地位和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2 韩成;延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D];延边大学;2001年
3 汪燕;论日本金融制度缺陷对90年代金融危机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4 万华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欧阳小刚;朝鲜半岛统一内部障碍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分析[D];延边大学;2002年
6 李京勋;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延边大学;2002年
7 鱼文英;试论中日贸易结构比较及贸易关系中的若干问题[D];延边大学;2002年
8 卢徽;冷战后美国和法国对非洲政策及其比较[D];湘潭大学;2002年
9 黎文龙;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与政策[D];湘潭大学;2002年
10 王翔宇;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D];湘潭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19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819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