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本文关键词: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从根本上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实现问题,按照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概念以及关系、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这一思路,对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和阐述。第一部分,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章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概念以及二者关系、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与非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几个方面,对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重点阐述了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指出了日常生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域、深层基础、给定前提和价值归宿。第二部分,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挑战。本章从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消费符号化三个新的历史条件出发,着重分析了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消费符号化出现的背景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既分析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又指出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创新,实现与日常生活全面融合的新境界。第三部分,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本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章主要从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和路径选择两方面研究探讨,旨在解决“如何实现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文中指出,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坚持“利益实现与利益整合相结合”、“自上而下的自发生成和自下而上的灌输渗透相结合”、“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原则;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行机制、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三个路径出发,实现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语部分,再次强调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分析了现阶段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大众化取得的成果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指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立足于日常生活,只有面向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日常生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特色 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7
- (一)问题的提出8
- (二)研究现状述评8-15
- 1.日常生活理论研究8-11
- 2.日常生活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研究11-12
- 3.日常生活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方法论优势12-13
- 4.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研究13-14
- 5.面向日常生活的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4-15
- 6.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研究15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5-17
- 一、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7-28
- (一)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17-21
- 1.日常生活17-18
- 2.非日常生活18-19
- 3.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关系19-20
- 4.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与非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0-21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1-23
-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21
-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征21-23
- (三)在日常生活世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23-25
- 1.日常生活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域23
- 2.日常生活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基础23-24
- 3.日常生活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给定前提24
- 4.日常生活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归宿24-25
- (四)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25-28
- 1.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价值25
- 2.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价值25-28
- 二、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挑战28-33
- (一)文化多元化与日常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8-29
- 1.文化多元化产生的背景28
- 2.文化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28-29
- (二)信息网络化与日常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9-31
- 1.信息网络化产生的背景29-30
- 2.信息网络化对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30-31
- (三)消费符号化与日常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1-33
- 1.消费符号化产生的背景31
- 2.消费符号化对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31-33
- 三、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33-37
- (一)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33-34
- 1.利益实现与利益整合相结合的原则33
- 2.自上而下的自发生成与自上而下的灌输渗透相结合的原则33-34
- 3.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原则34
- (二)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34-37
-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34
- 2.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行机制,,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性运行34-35
- 3.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激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情感35-37
- 结语37-39
- 参考文献39-42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2-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浚;;谈中国特色[J];通信企业管理;2008年01期
2 王娟;;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J];新东方;2008年03期
3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理念的哲学精髓[J];公安研究;2009年04期
4 蒋立伟;;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J];传承;2009年22期
5 郑剑;;忠诚灌注大道彰——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观点解读》[J];红旗文稿;2011年22期
6 董洁;;中国特色的民主[J];西部大开发;2012年11期
7 百花谭;杨先农;赵小波;;再论“中国特色”[J];现代人才;2012年05期
8 泾丰;“初级阶段”的提法有鲜明的中国特色[J];社会科学;1987年05期
9 贾秀兰;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S1期
10 金木;走有中国特色的律师之路 一次值得提倡的研讨会[J];中国律师;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永民;;试论中国特色小康社会理论的创新[A];弘扬革命传统,迎接时代挑战——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论文集[C];2002年
2 杨岳;;关于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代序)[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3 尚金锁;丁晓峰;闵永顺;;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国防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倪光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的信息化[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尚金锁;丁晓峰;闵永顺;;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国防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彦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继承·创新·发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C];2007年
7 徐建军;;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贡献[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宋承林;;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9 戚义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A];改革开放三十年研究文集[C];2009年
10 魏宪朝;;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何家弘;准确把握现阶段应然的“中国特色”[N];检察日报;2008年
2 记者 胡萌;第二届中国特色镇发展论坛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2010年
3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陶文昭;要正确使用“中国特色”这个概念[N];北京日报;2011年
4 陶文昭;要正确使用“中国特色”这个概念[N];马鞍山日报;2011年
5 李晓斌;重庆三镇获称中国特色镇 旅游新干线示范镇[N];农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评论员;鲜明的中国特色 正确的发展方向[N];江西日报;2012年
7 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找准突破口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4年
8 土木;中国建筑多点中国特色才好[N];中国文化报;2014年
9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N];文汇报;2005年
10 郑必坚;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N];学习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论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于建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苏星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田瑞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结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许瑞;中国特色的预防腐败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6 魏红英;有中国特色国家结构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智超;论完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D];湘潭大学;2015年
2 孟东丽;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新文化构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郭志凯;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问题研究[D];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15年
4 蒋月;目的论下外事口译中国特色词句英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5 骆睿;对日外交演说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日译问题[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6 刘加祥;五大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贡献[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7 杨菲;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彦;论中国特色公共领域的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佳;文本传播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途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鹏;构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8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84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