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东盟关系前景——基于合作博弈视角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与东盟关系前景——基于合作博弈视角的分析
【摘要】: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关注及重视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是大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中赢得先机的前提条件。因此,分析俄罗斯与东盟关系的前景,对于中国了解东盟地区大国关系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引入合作博弈论的基础上,以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作为合作剩余的基本考察指标,讨论了俄罗斯发展与东盟关系的前景。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俄罗斯与东盟都有较强的发展双边关系的意愿,但因合作剩余生成的有利条件不足且上升趋势不明显,俄罗斯与东盟关系在中短期内将不会有显著的提升。当然,如果国际政治出现影响俄罗斯和东盟关系发生较大调整的新诱因时,那么俄罗斯与东盟关系有可能趋向紧密或疏离。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合作博弈 俄罗斯与东盟关系 前景
【分类号】:D851.2;D814.1
【正文快照】: 俄罗斯与东盟关系对俄罗斯的亚洲政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5年4月,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先后对东盟成员国的越南和泰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就能源、投资、打击贩毒、旅游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东盟成员国达成了共识。俄罗斯媒体认为,梅德韦杰夫之行表明俄罗斯正在落实其亚洲政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坤,余翔;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2 王小民;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演变:从不干涉内政到加强相互影响[J];东南亚;2000年02期
3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4 韦红,邢来顺;从居高临下施教到平等对话伙伴——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5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6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7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8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9 马[F;;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10 张连福;;冷战期间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回眸[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3 高伟浓;;东盟国家对华友好协会与历届东盟中国友好大会探析[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方明;;东盟国家安全防卫政策特点与走向[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李文;陈雅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全面改善及其原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传军;东盟全力加强反恐合作[N];光明日报;2006年
2 王传军;美国东盟围绕“纪念峰会”的争执[N];光明日报;2007年
3 记者 唐群峰 邋通讯员 杜鹃 林智;李金早会见东盟青年公务员代表团[N];广西日报;2007年
4 蔡鹏鸿;美国缺席东盟会议并非缺席影响力[N];解放日报;2007年
5 孙广勇;“东盟40年与东盟国家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N];人民日报;2007年
6 本报专稿 虞非凡;东盟在求同存异中迈向政治实体[N];世界报;2007年
7 张春邋马[F 宋t$;中国与东盟:四十年后看未来[N];文汇报;2007年
8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翟];中国—东盟:共创和平与繁荣的未来[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芯禾;记录中国-东盟友好合作进程的新画卷[N];广西日报;2008年
10 张永兴邋郑晓奕;东盟国家重申建立东盟共同体[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5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6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7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晓祥;冲突管理与东盟地区规范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4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5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岩;冷战后越南与东盟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刘佳茵;东盟“大国平衡”战略探析[D];吉林大学;2016年
8 徐晓芹;“人的安全”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9 张骐;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东盟国家关系中的作用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10 马蓓;当代俄罗斯与东盟关系评析[D];外交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851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85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