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留守儿童关怀的性质与方向
本文关键词:略论留守儿童关怀的性质与方向
更多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 真实性 公共意识 社会关怀 情感关怀
【摘要】:将社会正义凸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则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和社会关怀之间似乎存在非转化不可的义务,但二者间的转化实际上非常困难。这显示出社会关怀与个体对关怀的诉求和选择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张力。如果把情感关怀和社会关怀做出适度的分离,仅就社会关怀进行考察,又使所谓留守儿童的关怀失去了特殊性,从而混淆了和一般儿童社会福利之间的界线。然而,将目前的留守儿童关怀引向一般儿童社会福利方向,摆脱对留守特性的拘泥,恰恰又是留守儿童社会关怀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理性选择。这意味着,将留守儿童的留守特性搁置到后台,而将其儿童特性凸显到前台,并通过对前台的社会支持让留守儿童个体自身在亲子关系世界、亲近者世界、熟悉者世界再度整合,从而尽快恢复其儿童的正常性。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江苏省委党校;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真实性 公共意识 社会关怀 情感关怀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流行文化与大学生公共道德影响成因的研究”(课题编号:EEA0304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少年权益保护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课题编号:14BSH118)
【分类号】:D669.5
【正文快照】: 在过去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始终存在,但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公共意识并未同步形成,而作为对这种公共意识的回应,相关的社会支持更晚,成形的政策更少[1]。围绕留守儿童现象形成的公共意识,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社会建构,其中包含了来自官方和民间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良;构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新探[J];求实;2002年10期
2 张富良;构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10期
3 王舒圆,张富良;构建对弱势群体社会关怀体系的探索[J];学术交流;2002年06期
4 胡俊修;涂耀威;;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中国与西方的比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曲朝;;社会转型中的政策变迁[J];大经贸;2011年06期
6 张富良;弱势群体及其社会关怀[J];理论与改革;2002年05期
7 ;中产者信念的力量[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6期
8 周敏;;当下知识分子的品格与担当[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王立新;;绝处逢生,被生母囚禁15年的女孩儿泣血呼唤自由[J];家庭生活指南;2005年10期
10 邓继禹;社会关怀 回报社会[J];中国残疾人;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中玉;;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A];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李万刚;“艾滋孤儿”再聚北京感受社会关怀与家的温暖[N];大众科技报;2006年
2 记者 韩忠智;发展老龄事业需要更多社会关怀[N];中国老年报;2006年
3 郑园园;“郊区危机”的警示[N];人民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856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85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