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秩序转型与现实制度主义理论的生成
本文关键词:国际秩序转型与现实制度主义理论的生成
更多相关文章: 现实制度主义 国际制度竞争 制度霸权 伙伴关系公共物品 国际秩序
【摘要】:现实制度主义是基于折中主义和理性主义分析路径而诞生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是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体系阶段性变化的最新理论回应。该理论认为,"战争恐怖平衡"机制、"复合相互依赖"机制和"科技创新制胜"机制正在推动当前国际社会逐渐进入一个基于规则的新世界,它以伙伴关系网络和国际制度竞争为核心特征。现实制度主义致力于解释在这个新世界里国际制度竞争产生的原因和基础,以及由此带来的特定国际制度的兴起与衰朽。国际制度具有公私双重属性,既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吸引国家"结伴"参与国际制度建设,又能被主导国"私有化"为追求私利目标的重要工具,甚至帮助主导国建立制度霸权。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由于权力的转移,崛起国和守成国围绕国际制度的主导权展开激烈竞争,这种新的大国竞争形式既是主导国权力地位的竞争,也是主导国为伙伴国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竞争,还是制度设计本身的合法性竞争。主导国推动的国际制度竞争究竟是呈现相容性还是互斥性,成为塑造未来国际秩序走向的根本力量。现实制度主义为理解当今大国权力政治形态的变化提供了一把新的理论钥匙。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现实制度主义 国际制度竞争 制度霸权 伙伴关系公共物品 国际秩序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中美国际经济制度战略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批准号:14BGJ051)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李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国际制度的大量兴起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构成了二战后美国霸权主导下国际秩序与19世纪英国霸权主导下国际秩序的一个根本区别。但持续了四十余年的冷战仍然表明,军事角逐和价值竞争才是当时国际关系的主题。直到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孔繁颖;李巍;;美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与区域制度霸权[J];当代亚太;2015年02期
2 曹玮;杨原;;盟国的敌人还是盟国?——古代朝鲜半岛国家“两面结盟”之谜[J];当代亚太;2015年05期
3 陈迎春;;威望外交:寻求权力与承认的政治[J];教学与研究;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臧雷振;;西方学界全球治理研究进展及其缺失[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5期
2 徐秀军;;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派、范式与议题[J];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04期
3 刘丰;董柞壮;;联盟网络与军事冲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考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6期
4 李巍;张玉环;;美国自贸区战略的逻辑——一种现实制度主义的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鹏;印度洋地区国际制度的评估[D];暨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先平;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进展与问题[J];当代亚太;2003年07期
2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3 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4 李智;试论国际传播在国家树立国际威望中的作用[J];国际论坛;2005年01期
5 侯亚峰;论NAFTA的成因、走向及对华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1995年05期
6 王学东;;国家声誉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7 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8 贺平;沈陈;;RCEP与中国的亚太FTA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9 李巍;;区域霸权与地区公共产品——对北美地区主义的一种解释[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9年00期
10 刘清才;赵轩;;中俄推动建立亚太地区安全与合作架构的战略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伯特·基欧汉,门洪华;国际制度:相互依赖有效吗?[J];国际论坛;2000年02期
2 张敬新,苏俊燮;国际制度中的霸权[J];国际观察;2001年02期
3 王学东;国家声誉与国际制度[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7期
4 李晓燕;试析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李晓燕;浅析国际制度的制约因素[J];政法论丛;2004年01期
6 何卫刚;国际制度框架下中美俄关系的合作与背离[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3期
7 李晓燕;从“合作”到“和谐”:国际制度的作用趋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刘宏松;;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另一种理性主义解释——国际制度中的“自为其事”权力理论述评[J];国际论坛;2006年05期
9 卜翔国;;公共益品与国际制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于宏源;;国际制度与政府决策转型[J];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2 阮金之;;国际制度的群体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杜娟;;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论:理性主义国际制度研究的新发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于宏源;;国际制度在中国的内化——以国际防止气候变暖制度为个案的分析[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5 韦进深;;国际-国内互动: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解释[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李增刚;董丽娃;;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制度起源与实施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卢宁;党亚峰;;国际制度形成的阻力研究:一个尝试——以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为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世平 王明国 毛维准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政治学系;国际制度研究需要准确的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仕荣 毕成良;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挑战[N];学习时报;201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李巍;国际制度研究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陈昌煦;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理性主义解释[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欧冶;中国式“增量改进”推动国际制度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苏长和;中国制度与自我节制[N];东方早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教授 唐贤兴;中国提升了在世行的投票权之后[N];南方日报;2010年
8 王彦志;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国际法学的跨学科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理查德·韦茨(美国哈得逊研究所政治军事分析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日媒称美国学会控制中国崛起[N];国防时报;2011年
10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 张建;中国贡献了什么[N];解放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玮;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年
3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鹏;印度洋地区国际制度的评估[D];暨南大学;2015年
5 贾烈英;无政府性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6 韩万圣;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利文;东南亚反恐合作的国际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海龙;跨大西洋安全关系的制度化:从理性选择到社会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明涛;国家正向和反向参与国际制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李晓燕;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兵;中美国际制度战略的比较、借鉴与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俊;国际制度的国内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胡尉尉;国际制度变迁动力理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柳思思;国际政治资源中的国际制度资源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7 赵贞;国际制度的有效性及对东北亚地区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志永;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以人权B公约和中国为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赵亮;当代国际制度分析及其改革设想[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瑞;论美国的国际制度霸权[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75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87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