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流动性视角下边界的空间实践及其意义——以云南省河口县中越边境地区X村为例

发布时间:2017-09-18 14:05

  本文关键词:流动性视角下边界的空间实践及其意义——以云南省河口县中越边境地区X村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边界 流动性 空间实践 社会建构 空间意义


【摘要】:边界是不同的社会与政治实体接触和交流的场所,跨边界的日常生活流动是历久和普遍的社会事实。边民与边境管理者丰富的跨界流动性实践,包括了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双向互动,促进了边界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透过流动性的研究视角,基于Newman对边境的地理学问题研究论调,从边境管理者和边民两个方面的日常空间实践进行了展现,选取云南省河口县中越边境地区的典型边寨为案例地,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分析跨界流动的空间实践及其意义,进一步为解读边界的空间意义提供中国案例,以期更全面地看待边界问题。研究发现:边境草根群体自下而上的跨界流动,促进边界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关系、文化意义以及政治权力形成和变迁过程的一个重要变量和维度。跨界流动实用主义色彩之上,也作用于边境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对边民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的建构产生积极作用。权力机关在边境生存法则基础上的流动性实践深化了国家意志,边界即成为权力"物化"的工具,流动性形成治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边境地区同时被不断地规划和塑造。
【作者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文化地理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关键词】边界 流动性 空间实践 社会建构 空间意义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31) 云南省科技厅风景园林创新团队项目 云南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风景园林学建设项目
【分类号】:D631.4;D823
【正文快照】: 文化地理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广州510631)1引言边界分割了不同的政治实体[1]。邻近边界的区域——边境,不仅是一个被正式的地缘政治秩序划分的物理空间,而且是交流、合作与融合的重要平台,通过人们丰富的社会实践过程不断发生着意义的重构[2]。全球化在不断地增强越界的流动(m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辉;肖祥;;全球化视野下的广西民族文化认同思考[J];南方论刊;2010年06期

2 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詹小美;王仕民;;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J];哲学研究;2011年12期

4 陈小娇;;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13年S2期

5 徐则平;;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特殊功效——从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争论说开去[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6 闫顺利;敦鹏;;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凝聚力——兼论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7 徐代云;盛琳颖;;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认同的省思[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2期

8 孙迎武;;我国农村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与发展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宁德业;周磊;张珊;;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硬要求[J];理论导刊;2014年02期

10 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占军;;宁夏地区回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调查分析[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郭日铎;张荣华;;试论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基于社会取向的维度[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3 简德彬;;经典的永恒与流动[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沈壮海;探索当代社会民族文化认同的新作[N];光明日报;2014年

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尹鸿;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N];人民日报;2008年

3 李乔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根在中原”的民族文化认同已初步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萧放;“春节符号”设计理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5 毛佑全;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文化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3年

6 许怡;略论华侨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06年

7 田丰邋(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把文化大省建设推向新高度[N];南方日报;2007年

8 曹金玲邋肖春飞;民俗教育“从娃娃抓起”?[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发挥好重要节庆日的独特优势[N];中国文化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欣辉;力量与规范: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认同[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娜;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姚琳琳;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小娇;新疆伊犁地区锡伯族少年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5 任鹏;民族文化认同的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6 王文婷;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多元一体化教育[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高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苏布道;蒙古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9 淑俊;鲜光嘎查朝鲜族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10 廖冬梅;英语教育对漫水湾彝族的民族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75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875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e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